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面向布线的线束机器人轨迹规划和离线编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离线编程技术国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2 离线编程技术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机器人自动布线技术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线束机器人运动学分析第18-32页
    2.1 机器人的数学基础第18-24页
        2.1.1 位姿和坐标系描述第18-19页
        2.1.2 平移和旋转齐次坐标变换第19-22页
        2.1.3 通用旋转变换第22-23页
        2.1.4 机器人运动姿态表示第23-24页
    2.2 UR10机器人运动学方程第24-29页
        2.2.1 机器人D-H参数第24-26页
        2.2.2 机器人正向运动学第26-28页
        2.2.3 机器人逆向运动学第28-29页
    2.3 机器人运动学模型仿真与分析第29-31页
        2.3.1 建立仿真模型第29-30页
        2.3.2 机器人正、逆向运动学验证第30-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线束机器人轨迹规划第32-38页
    3.1 机器人关节空间的轨迹规划第32-35页
        3.1.1 三次多项式插值第32-33页
        3.1.2 过路径点的三次多项式第33页
        3.1.3 高阶多项式插值第33-34页
        3.1.4 用抛物线过渡的线性插值第34-35页
    3.2 机器人轨迹规划仿真分析第35-37页
    3.3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线束机器人运动仿真与离线编程研究第38-53页
    4.1 布线平台中运动机构的建立第38-41页
        4.1.1 UR10机器人运动机构的建立第38-40页
        4.1.2 末端执行器运动机构的建立第40页
        4.1.3 外部轴运动机构的建立第40-41页
    4.2 机器人布线运动仿真第41-48页
        4.2.1 布线仿真平台的三维模型第41-43页
        4.2.2 机器人布线仿真任务的建立第43-44页
        4.2.3 机器人的布线程序示教第44-46页
        4.2.4 机器人可达性分析和碰撞检查第46-47页
        4.2.5 机器人布线路径优化与仿真第47-48页
        4.2.6 生成机器人离线程序第48页
    4.3 离线程序的后处理第48-52页
        4.3.1 程序后处理的方法第49-50页
        4.3.2 程序转换的规则第50-51页
        4.3.3 后处理转换结果第51-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机器人力控制和相机标定技术研究第53-61页
    5.1 机器人力制控制技术第53-55页
        5.1.1 力控制技术的原理第53-54页
        5.1.2 UR10机器人力控特点第54-55页
    5.2 相机标定技术第55-60页
        5.2.1 相机标定的原理第56-59页
        5.2.2 相机标定的方法第59-60页
    5.3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六章 线束机器人布线实验第61-80页
    6.1 布线实验平台的建立第61-68页
        6.1.1 UR10机器人和控制柜第61-63页
        6.1.2 末端执行器第63-64页
        6.1.3 视觉引导系统第64-65页
        6.1.4 外部轴设备第65-66页
        6.1.5 辅助设备第66-67页
        6.1.6 布线平台的通讯第67-68页
    6.2 布线平台的校正第68-70页
        6.2.1 布线平台的误差分析第68页
        6.2.2 机器人TCP的建立第68-69页
        6.2.3 工件校准第69-70页
    6.3 相机标定实验第70-74页
        6.3.1 相机校正第70-71页
        6.3.2 视觉工具设置第71-74页
    6.4 线束机器人布线实验第74-79页
        6.4.1 线束机器人布线流程第74-75页
        6.4.2 机器人抓取和放置实验第75-78页
        6.4.3 机器人布置线束实验第78-79页
    6.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总结与展望第80-82页
致谢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用于目标检测的深度学习算法优化研究
下一篇:光伏电站并网路径中故障线路自动重合闸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