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0-12页 |
第二章 OBD车载诊断系统和UBI车险系统概述 | 第12-20页 |
2.1 OBD车联网和UBI车险 | 第12-16页 |
2.1.1 OBD车载诊断系统 | 第12-13页 |
2.1.2 OBDⅡ接口标准介绍 | 第13页 |
2.1.3 OBD车联网系统 | 第13-15页 |
2.1.4 UBI车险系统介绍 | 第15-16页 |
2.2 车险费率评定基本理论 | 第16-17页 |
2.2.1 车险费率评定方法概述 | 第16页 |
2.2.2 传统车险费率评定方法优缺点 | 第16-17页 |
2.3 基于OBD车联网的UBI车险费评价模型 | 第17-19页 |
2.3.1 国内车险定价现状及问题 | 第17-18页 |
2.3.2 UBI车险费率评定方法的提出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OBDⅡ车辆数据采集终端系统设计 | 第20-34页 |
3.1 车辆信息采集终端硬件方案 | 第20-21页 |
3.1.1 OBDⅡ车载终端功能需求分析 | 第20页 |
3.1.2 OBDⅡ车辆数据采集终端硬件设计 | 第20-21页 |
3.2 OBDⅡ车辆数据采集终端系统电路设计 | 第21-27页 |
3.2.1 STM32F103C8T6微系统电路设计 | 第21页 |
3.2.2 EST527-miniS车联网OBDⅡ协议转化模块 | 第21-23页 |
3.2.3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 第23-24页 |
3.2.4 其他外围模块电路设计 | 第24-26页 |
3.2.5 OBDⅡ车辆数据采集终端实物图 | 第26-27页 |
3.3 OBDⅡ车载终端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 | 第27-33页 |
3.3.1 EST527-miniS模块程序设计 | 第27-28页 |
3.3.2 OBDⅡ数据流说明 | 第28-30页 |
3.3.3 手机APP应用软件开发 | 第30-31页 |
3.3.4 GPS定位程序算法设计 | 第31-32页 |
3.3.5 3G通信数据包发送程序设计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基于OBDⅡ车载终端数据的UBI评分因子研究 | 第34-45页 |
4.1 交通事故影响因子 | 第34页 |
4.2 基于多因子灰关联的交通事故风险因子分析 | 第34-38页 |
4.2.1 灰关联分析原理 | 第34-36页 |
4.2.2 交通事故灰关联分析 | 第36-38页 |
4.3 驾驶行为风险因子的分析 | 第38-43页 |
4.3.1 三急驾驶行为判定算法 | 第38-40页 |
4.3.2 转弯驾驶行为判定算法 | 第40页 |
4.3.3 超速驾驶行为判定算法 | 第40-42页 |
4.3.4 出行时间的分析 | 第42-43页 |
4.3.5 疲劳驾驶行为判定分析 | 第43页 |
4.4 驾驶行为风险因子选取基本原则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UBI车险费评定模型的构建 | 第45-60页 |
5.1 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评分因子的客观权重 | 第45-50页 |
5.1.1 Logistic模型的理论概述 | 第45-46页 |
5.1.2 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风险因子客观权重 | 第46-49页 |
5.1.3 逻辑回归系数确定权重 | 第49-50页 |
5.2 AHP层次分析法计算评分因子主观权重 | 第50-54页 |
5.2.1 AHP算法基本原理 | 第50-51页 |
5.2.2 AHP求取主观权重 | 第51-54页 |
5.3 Logistic客观赋权法与AHP主观集成赋权法 | 第54-59页 |
5.3.1 建立交通事故风险评分模型 | 第56-57页 |
5.3.2 构建UBI车险评定模型 | 第57-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