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

冯友兰“新理学”道德观论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10-14页
第一章 “新理学”道德观的理论基础第14-22页
    1.1 形上学第14-16页
        1.1.1 本体论第14-15页
        1.1.2 性与类第15-16页
        1.1.3 共相与殊相第16页
    1.2 人学第16-18页
        1.2.1 人的义理之性与穷理尽性第16-17页
        1.2.2 人之性与觉解第17页
        1.2.3 意义与境界第17-18页
    1.3 社会文化思想第18-22页
        1.3.1 社会之理与人道第18-19页
        1.3.2 势与历史第19-20页
        1.3.3 文化观第20-22页
第二章 道德本质论第22-30页
    2.1 道德起源第22-24页
        2.1.1 道德之理第22页
        2.1.2 人性善恶第22-23页
        2.1.3 社会与道德第23-24页
    2.2 道德理性与自由意志第24-26页
        2.2.1 道德理性第24-25页
        2.2.2 自由意志第25-26页
    2.3 道德判断第26-30页
        2.3.1 社会标准第26-27页
        2.3.2 人性标准第27-28页
        2.3.3 形上标准第28-30页
第三章 道德层次论第30-38页
    3.1 道德的层次第30-33页
        3.1.1 不变的道德第30-32页
        3.1.2 可变的道德第32-33页
    3.2 社会的层次第33-38页
        3.2.1 不道德的道德第33-34页
        3.2.2 革命的道德根据第34-38页
第四章 超道德价值论第38-48页
    4.1 超道德价值第38-39页
    4.2 获得超道德价值的途径第39-43页
        4.2.1 宗教第39-40页
        4.2.2 哲学第40-41页
        4.2.3 “以哲学代宗教”第41-43页
    4.3 道德理想人格第43-48页
        4.3.1 天地境界和圣人第43-45页
        4.3.2 圣学的工夫第45-48页
第五章 “新理学”道德观评析第48-52页
    5.1 对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第48页
    5.2 对西方理性主义和逻辑分析法的引进第48-49页
    5.3 对唯物史观的应用第49-50页
    5.4 “新理学”道德观的价值和意义第50-52页
        5.4.1 理论价值第50页
        5.4.2 实践意义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致谢第58-60页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密尔自由原则与功利原则间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