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温湿环境下玻璃材料的耐腐蚀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紫外照射下玻璃材料的耐辐照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1.4 脆性材料冲蚀磨损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4.1 脆性材料冲蚀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4.2 脆性材料冲蚀试验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1.4.3 玻璃材料环境老化后表面冲蚀磨损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5 冲蚀磨损的有限元模拟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6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1.7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内蒙古地区特殊环境特征 | 第19-31页 | 
| 2.1 内蒙古地区的温度分布特征 | 第19-23页 | 
| 2.1.1 内蒙古全区的温度变化特征 | 第19-20页 | 
| 2.1.2 内蒙古各地区的温度变化情况 | 第20-23页 | 
| 2.2 内蒙古地区的湿度分布特征 | 第23-25页 | 
| 2.3 内蒙古地区的紫外特征 | 第25-27页 | 
| 2.3.1 内蒙古地区紫外辐照特点 | 第25-26页 | 
| 2.3.2 紫外线指数及辐射强度 | 第26-27页 | 
| 2.4 内蒙古地区的风沙环境特征 | 第27-29页 | 
| 2.4.1 沙尘源的分布特征 | 第27-29页 | 
| 2.4.2 沙尘暴等级分类 | 第29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试验材料性能及试验方案设计 | 第31-39页 | 
| 3.1 试验材料及性能测试 | 第31页 | 
| 3.2 试验工况的选择 | 第31-32页 | 
| 3.3 温湿交变循环试验设计 | 第32-33页 | 
| 3.4 紫外淋雨试验设计 | 第33-34页 | 
| 3.5 风沙冲蚀试验设计 | 第34-36页 | 
| 3.5.1 冲蚀试验设备及冲蚀参数 | 第34-36页 | 
| 3.5.2 试验用冲蚀沙粒 | 第36页 | 
| 3.6 钢化玻璃冲蚀程度评价方法 | 第36-38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钢化玻璃的温湿交变和紫外淋雨试验研究 | 第39-45页 | 
| 4.1 温湿交变后钢化玻璃表面损伤规律及机理分析 | 第39-42页 | 
| 4.1.1 温湿交变循环试验的损伤机理 | 第39页 | 
| 4.1.2 温湿交变后钢化玻璃透光率变化趋势 | 第39-40页 | 
| 4.1.3 温湿交变后钢化玻璃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40-41页 | 
| 4.1.4 温湿交变后钢化玻璃的能谱分析 | 第41-42页 | 
| 4.2 紫外淋雨后钢化玻璃表面损伤规律及机理分析 | 第42-44页 | 
| 4.2.1 紫外淋雨试验的损伤机理 | 第42页 | 
| 4.2.2 紫外淋雨后钢化玻璃透光率变化趋势 | 第42-43页 | 
| 4.2.3 紫外淋雨试验后钢化玻璃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43-44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温湿交变循环下钢化玻璃的风沙冲蚀试验研究 | 第45-61页 | 
| 5.1 混合正交试验 | 第45-47页 | 
| 5.2 田口正交试验 | 第47-51页 | 
| 5.2.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7页 | 
| 5.2.2 试验结果及其信噪比 | 第47-48页 | 
| 5.2.3 信噪比的极差分析 | 第48-50页 | 
| 5.2.4 方差分析 | 第50-51页 | 
| 5.3 温湿交变和风沙冲蚀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 5.3.1 温湿交变后冲蚀率随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 | 第51-52页 | 
| 5.3.2 温湿交变后冲蚀率随冲蚀角度的变化规律 | 第52-53页 | 
| 5.3.3 温湿交变后冲蚀率随冲蚀速度的变化规律 | 第53页 | 
| 5.3.4 温湿交变前后冲蚀率随沙流量的变化规律 | 第53-54页 | 
| 5.4 温湿交变前后冲蚀形貌及损伤机理分析 | 第54-59页 | 
| 5.4.1 温湿交变前后SEM冲蚀形貌及损伤机理分析 | 第54-56页 | 
| 5.4.2 温湿交变前后LSCM三维冲蚀形貌分析 | 第56-59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六章 紫外淋雨条件下钢化玻璃的风沙冲蚀试验研究 | 第61-69页 | 
| 6.1 紫外淋雨和风沙冲蚀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65页 | 
| 6.1.1 冲蚀率随紫外淋雨年限的变化规律 | 第61-62页 | 
| 6.1.2 冲蚀率随冲蚀角度的变化规律 | 第62-63页 | 
| 6.1.3 冲蚀率随冲蚀速度的变化规律 | 第63-64页 | 
| 6.1.4 冲蚀率随冲蚀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64-65页 | 
| 6.2 不同冲蚀角度和紫外年限的SEM冲蚀形貌及机理分析 | 第65-66页 | 
| 6.3 田口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冲蚀的影响 | 第66-68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七章 气固两相流下钢化玻璃的冲蚀数值模拟 | 第69-76页 | 
| 7.1 Fluent软件介绍 | 第69页 | 
| 7.2 二维模型的网格划分及参数设置 | 第69-70页 | 
| 7.3 连续相及离散相的速度分布 | 第70-71页 | 
| 7.4 冲蚀粒子的运动轨迹图 | 第71-72页 | 
| 7.5 连续相和离散相的压强云图 | 第72-74页 | 
| 7.6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74-75页 | 
| 7.7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结论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 作者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