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新闻写作论文

“微时代”新闻评论生产的民众化转向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8-19页
第一章 “微时代”新闻评论生产民众化转向的发展历程第19-26页
    第一节 “微时代”新闻评论生产民众化转向的发端第19-23页
    第二节 “微时代”新闻评论生产民众化转向的兴起第23-26页
第二章 “微时代”新闻评论生产民众化转向的表现第26-45页
    第一节 评论主体的民众化转向第26-33页
        一、评论主体的广泛和多元第26-29页
        二、主体间社交化的观点互动第29-33页
    第二节 评论内容的民众化转向第33-39页
        一、评论选题的广泛性第33-36页
        二、评论视角的开阔性第36-38页
        三、评论立场的个人化第38-39页
    第三节 评论形态的民众化转向第39-45页
        一、文体文风的灵活性第39-40页
        二、情感表达的直观性第40-43页
        三、呈现方式非程序化第43-45页
第三章 “微时代”新闻评论生产的民众化转向的原因第45-54页
    第一节 技术因素: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第45-47页
        一、互联网提供新闻评论生产的参与平台第45-46页
        二、网络技术保障实时性的新闻评论生产第46-47页
    第二节 媒介生态:观点表达成为重要的网络互动手段第47-50页
        一、“两微”平台中人际传播和观点交流活跃第48-49页
        二、激烈的观点竞争促使媒体重视言论建设第49-50页
    第三节 社会心理:民众主体意识的增强是直接动因第50-54页
        一、民众迫切需要对各类信息的深度解读第50-51页
        二、民众权利意识和媒介参与意识的提高第51-54页
第四章 “微时代”新闻评论生产民众化转向的意义及影响第54-64页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生产进入“大传播”时代第54-55页
    第二节 民众成为“微时代”更重要的传播者第55-59页
        一、民众的传播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第56-57页
        二、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更为彰显第57-59页
    第三节 媒体的公共对话促进者作用更为凸显第59-64页
        一、主流价值观单向度通传的失效第59-61页
        二、媒体公共对话促进者身份确立第61-64页
结语第64-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致谢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解困新闻学网站(SJN)”媒介功能的理想设计与现实落差研究
下一篇:电子竞技游戏《王者荣耀》玩家的符号消费与身份认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