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表水微囊藻毒素季节性变化及新型监测方法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微囊藻毒素污染现状 | 第13-14页 |
1.2.1.1 微囊藻毒素污染国内现状 | 第13-14页 |
1.2.1.2 微囊藻毒素污染国外现状 | 第14页 |
1.2.2 微囊藻毒素检验方法研究 | 第14-15页 |
1.2.2.1 生物分析法 | 第14页 |
1.2.2.2 化学分析法 | 第14-15页 |
1.2.2.3 免疫学分析法 | 第15页 |
1.2.3 还原氧化石墨烯传感领域应用 | 第15-16页 |
1.2.3.1 RGO生物分子检测 | 第15-16页 |
1.2.3.2 RGO气体检测 | 第16页 |
1.2.3.3 RGO化学物质检测 | 第16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ELISA试剂盒优化与验证 | 第19-38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19-21页 |
2.1.1 材料 | 第19-20页 |
2.1.1.1 实验试剂 | 第19页 |
2.1.1.2 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1.1.3 实验水样 | 第20页 |
2.1.2 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2.1.2.1 样品预处理 | 第20页 |
2.1.2.2 ELISA方法测定水样 | 第20页 |
2.1.2.3 ELISA方法优化 | 第20页 |
2.1.2.4 ELISA验证参数 | 第20-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34页 |
2.2.1 ELISA方法优化 | 第21-23页 |
2.2.2 质量控制图 | 第23-25页 |
2.2.2.1 阳性质量控制图 | 第23页 |
2.2.2.2 高浓度和低浓度质量控制图 | 第23-24页 |
2.2.2.3 阴性质量控制图 | 第24-25页 |
2.2.3 ELISA验证:必要参数 | 第25-30页 |
2.2.3.1 标准曲线 | 第25-26页 |
2.2.3.2 准确性 | 第26-27页 |
2.2.3.3 精度性 | 第27-28页 |
2.2.3.4 检出限和定量限 | 第28-29页 |
2.2.3.5 加标回收率 | 第29页 |
2.2.3.6 仪器误差 | 第29-30页 |
2.2.4 ELISA验证:非必要参数 | 第30-34页 |
2.2.4.1 真实性 | 第30-31页 |
2.2.4.2 稳定性 | 第31页 |
2.2.4.3 鲁棒性 | 第31-32页 |
2.2.4.4 特异性或选择性 | 第32页 |
2.2.4.5 灵敏性或反应性 | 第32-33页 |
2.2.4.6 交叉反应性或包容性 | 第33-34页 |
2.2.4.7 基质效应 | 第34页 |
2.2.4.8 偏差/干扰 | 第34页 |
2.3 讨论 | 第34-37页 |
2.4 结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微囊藻毒素季节性变化研究 | 第38-47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8-41页 |
3.1.1 试验区概况 | 第38-40页 |
3.1.2 水样采集与保存 | 第40页 |
3.1.3 样品预处理和测定 | 第40-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3.2.1 于桥水库MCs季节性变化 | 第41-42页 |
3.2.2 尔王庄水库MCs季节性变化 | 第42-43页 |
3.2.3 人工湿地MCs季节性变化 | 第43-44页 |
3.2.4 人工湿地MCs去除研究 | 第44-46页 |
3.3 讨论 | 第46页 |
3.4 结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基于RGO的微囊藻毒素免疫传感器研究 | 第47-5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4.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7-48页 |
4.1.2 RGO制备 | 第48页 |
4.1.3 微流通道池制备与封装 | 第48-49页 |
4.1.4 RGO传感芯片制备 | 第49-50页 |
4.1.5 实验装置 | 第50-5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4.2.1 RGO表征 | 第51页 |
4.2.2 实验条件优化 | 第51-53页 |
4.2.3 传感器的线性范围及灵敏度 | 第53-54页 |
4.2.4 传感器重现性 | 第54页 |
4.2.5 水样测定 | 第54页 |
4.3 讨论 | 第54-55页 |
4.4 结论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总结 | 第56页 |
5.2 展望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