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傍河地下水水源地污染风险主要影响因素识别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外傍河地下水水源地污染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地下水水源地健康风险评估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8-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3 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1-39页 |
2.1 武烈河流域傍河地下水水源地现状 | 第21-25页 |
2.1.1 自然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2.1.2 水资源状况 | 第22-23页 |
2.1.3 气象水文 | 第23-24页 |
2.1.4 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 | 第24-25页 |
2.1.5 水源地水环境概况 | 第25页 |
2.2 研究区内污染源现状 | 第25-30页 |
2.2.1 武烈河 | 第25-28页 |
2.2.2 非正规垃圾场 | 第28-29页 |
2.2.3 工业污染源 | 第29页 |
2.2.4 畜禽养殖场 | 第29-30页 |
2.3 研究区内有效污染源及其特征污染物识别 | 第30-31页 |
2.4 地表水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情况分析 | 第31-38页 |
2.4.1 水源地地下水水质分析 | 第31-33页 |
2.4.2 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对比分析 | 第33-34页 |
2.4.3 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34-37页 |
2.4.4 地下水成分与地表水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地下水数值模拟 | 第39-62页 |
3.1 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研究 | 第39-51页 |
3.1.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39-43页 |
3.1.2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 第43页 |
3.1.3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43-45页 |
3.1.4 时间离散 | 第45页 |
3.1.5 运行模型 | 第45-47页 |
3.1.6 模型校正与检验 | 第47-51页 |
3.2 研究区污染源危害分析 | 第51-54页 |
3.2.1 MODPATH介绍 | 第51页 |
3.2.2 取水井的粒子追踪模拟 | 第51-52页 |
3.2.3 污染源危害风险排序 | 第52-54页 |
3.3 研究区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模拟 | 第54-61页 |
3.3.1 污染物运移模型 | 第54-55页 |
3.3.2 示踪因子的选择 | 第55-56页 |
3.3.3 污染源概化 | 第56页 |
3.3.4 应力期 | 第56页 |
3.3.5 模拟结果 | 第56-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研究区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估 | 第62-68页 |
4.1 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 第62-63页 |
4.1.1 化学致癌物所致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 第62页 |
4.1.2 非致癌污染物所致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 第62-63页 |
4.1.3 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总模型 | 第63页 |
4.1.4 风险等级划分 | 第63页 |
4.2 地下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 第63-66页 |
4.2.1 危害识别 | 第64页 |
4.2.2 剂量-反应关系评估 | 第64-65页 |
4.2.3 暴露评价 | 第65-66页 |
4.2.4 风险表征 | 第66页 |
4.3 不确定性分析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69页 |
5.2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 第69页 |
5.3 建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