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纳米材料的概述 | 第12-15页 |
1.1.1 纳米材料奇特的物理化学性能 | 第12-13页 |
1.1.2 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 | 第13-15页 |
1.2 纳米热力学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2 溶解法测定纳米卤化银的规定热力学函数和表面热力学函数及温度效应研究 | 第19-35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溶解热力学函数理论 | 第19-21页 |
2.2.1 AgCl、AgBr、AgI溶解热力学函数 | 第19-20页 |
2.2.2 表面热力学函数 | 第20-21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1-24页 |
2.3.1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2.3.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3.3 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 | 第22-23页 |
2.3.4 产物的表征 | 第23-24页 |
2.3.5 纳米AgCl、AgBr、AgI电导率测定 | 第24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4-34页 |
2.4.1 纳米AgBr、AgCl、AgI的溶解热力学函数 | 第24-26页 |
2.4.2 纳米AgBr、AgCl、AgI的溶解平衡常数 | 第26-27页 |
2.4.3 温度对溶解Gibbs自由能的影响 | 第27-29页 |
2.4.4 纳米AgCl、AgBr、AgI的标准摩尔溶解焓 | 第29页 |
2.4.5 纳米AgCl、AgBr、AgI的标准溶解摩尔熵 | 第29-30页 |
2.4.6 温度对偏摩尔表面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30-32页 |
2.4.7 温度对摩尔表面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8 纳米AgCl、AgBr、AgI的规定热力学函数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氧化亚铜微晶的反应热力学函数的晶面和温度效应 | 第35-50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纳米颗粒反应热力学理论 | 第35-39页 |
3.2.1 不同晶面氧化亚铜热力学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3.2.2 氧化亚铜整体热力学函数的理论推导 | 第37-38页 |
3.2.3 氧化亚铜表面热力学函数的理论推导 | 第38-39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3.3.1 实验试剂 | 第39-40页 |
3.3.2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3.3.3 不同单一晶面氧化亚铜的可控制备[49,73] | 第40-4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3.4.1 产物的形貌组成表征 | 第41页 |
3.4.2 产物的物相和纯度表征 | 第41-42页 |
3.4.3 纳米氧化亚铜的微热量实验 | 第42-44页 |
3.5 整体热力学函数的晶面效应 | 第44-46页 |
3.6 氧化亚铜摩尔表面热力学函数的晶面效应 | 第46-48页 |
3.7 晶面和温度对氧化亚铜偏摩尔表面热力学函数的影响 | 第48-4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氧化亚铜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晶面和温度效应 | 第50-57页 |
4.1 引言 | 第50-51页 |
4.2 反应动力学理论 | 第51-55页 |
4.2.1 反应体系活化焓、活化Gibbs和活化熵理论模型 | 第51-53页 |
4.2.2 氧化亚铜反应体系的表观活化能、指前因子和反应速率常数理论模型 | 第53-55页 |
4.3 粒度及温度对活化焓、活化熵和活化Gibbs自由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氧化亚铜吸附热力学参数的晶面和温度效应 | 第57-71页 |
5.1 引言 | 第57-58页 |
5.2 纳米颗粒吸附热力学理论 | 第58-60页 |
5.2.1 纳米吸附的摩尔吉布斯函数 | 第59-60页 |
5.2.2 纳米标准摩尔吸附焓标准摩尔吸附熵 | 第60页 |
5.2.3 吸附平衡常数 | 第60页 |
5.3 实验 | 第60-61页 |
5.3.1 立方体、八面体、十二面体Cu_2O微晶分别吸附甲基橙分子的热力学实验 | 第61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1-67页 |
5.4.1 等温吸附模型 | 第61-66页 |
5.4.2 标准吸附平衡常数的晶面效应 | 第66-67页 |
5.5 标准摩尔吸附吉布斯自由能的晶面效应 | 第67-69页 |
5.6 标准摩尔吸附熵标准摩尔吸附焓的晶面效应 | 第69-7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纳米氧化亚铜规定热力学函数和表面热力学函数的尺寸效应研究 | 第71-80页 |
6.1 引言 | 第71页 |
6.2 立方体Cu_2O的合成及表征 | 第71-74页 |
6.2.1 实验试剂 | 第71-72页 |
6.2.2 实验仪器 | 第72页 |
6.2.3 氧化亚铜的可控制备 | 第72页 |
6.2.4 产物的形貌组成表征 | 第72-73页 |
6.2.5 块体电极的制备与分散差电池电势测定 | 第73-74页 |
6.3 纳米氧化亚铜电化学法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74-76页 |
6.3.1 表面电极电势理论推导 | 第74-76页 |
6.4 规定热力学函数的粒度效应研究 | 第76-78页 |
6.5 纳米氧化亚铜表面热力学函数的尺寸效应 | 第78-7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80-83页 |
7.1 总结 | 第80-81页 |
7.2 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