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1 猪流行性腹泻概述及其诊断方法 | 第15-19页 |
1.1 概述 | 第15-16页 |
1.2 猪流行性腹泻诊断方法 | 第16-19页 |
1.2.1 传统病原学诊断方法 | 第16页 |
1.2.2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第16-18页 |
1.2.2.1 核酸探针技术(ISH) | 第16-17页 |
1.2.2.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17页 |
1.2.2.3 环节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 第17-18页 |
1.2.2.4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Microarray) | 第18页 |
1.2.3 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18-19页 |
1.2.3.1 荧光免疫技术(IF) | 第18页 |
1.2.3.2 血清中和试验(SN) | 第18页 |
1.2.3.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18-19页 |
2 猪传染性胃肠炎概述及其诊断方法 | 第19-23页 |
2.1 概述 | 第19-20页 |
2.2 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方法 | 第20-23页 |
2.2.1 传统病原诊断方法 | 第20页 |
2.2.2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第20-22页 |
2.2.2.1 核酸探针技术(ISH) | 第20-21页 |
2.2.2.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21页 |
2.2.2.3 环节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 第21-22页 |
2.2.2.4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Microarray) | 第22页 |
2.2.3 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22-23页 |
2.2.3.1 荧光免疫技术(IF) | 第22页 |
2.2.3.2 血清中和试验(SN) | 第22页 |
2.2.3.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22-23页 |
3 猪轮状病毒A型概述及其诊断方法 | 第23-26页 |
3.1 概述 | 第23-24页 |
3.2 猪轮状病毒A型诊断方法 | 第24-26页 |
3.2.1 传统诊断方法 | 第24页 |
3.2.2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3.2.2.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24-25页 |
3.2.2.2 环节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 第25页 |
3.2.2.3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Microarray) | 第25页 |
3.2.3 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25-26页 |
3.2.3.1 胶体金免疫技术(GICA) | 第25-26页 |
3.2.3.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26页 |
4 可视化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4.1 概述 | 第26-27页 |
4.2 可视化基因芯片技术在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 第27页 |
4.2.1金标银染可视化基因芯片在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 第27页 |
4.2.2 酶和底物可视化基因芯片在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 第27页 |
4.2.3 磁珠可视化基因芯片在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 第27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PEDV-TGEV-GAR可视化共检基因芯片的制备与标记技术研究 | 第29-40页 |
1 材料 | 第29-31页 |
1.1 实验质粒 | 第29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页 |
1.4 引物及探针 | 第29-31页 |
2 方法 | 第31-34页 |
2.1 芯片的制备 | 第31-32页 |
2.1.1 PEDV-TGEV-GAR可视化共检芯片的制备 | 第31-32页 |
2.1.2 PEDV-TGEV-GAR可视化共检芯片的封闭 | 第32页 |
2.2 点样缓冲液的优化 | 第32-33页 |
2.3 点样次数的优化 | 第33页 |
2.4 阳性质粒的提取 | 第33页 |
2.5 靶基因的不对称扩增标记 | 第33-34页 |
3 结果 | 第34-37页 |
3.1 芯片制备初检 | 第34-35页 |
3.1.1 阳性定位基因的检测 | 第34页 |
3.1.2 共检芯片全基因的检测 | 第34-35页 |
3.2 阳性质粒提取结果 | 第35页 |
3.2.1 阳性质粒浓度测定 | 第35页 |
3.2.2 阳性质粒扩增产物鉴定 | 第35页 |
3.3 点样缓冲液的优化结果 | 第35-36页 |
3.4 喷样次数的优化结果 | 第36页 |
3.5 不对称PCR的优化结果 | 第36-37页 |
4 讨论 | 第37-40页 |
4.1 寡核苷酸探针 | 第37-38页 |
4.2 点样缓冲液及喷样次数 | 第38页 |
4.3 不对称PCR的优化 | 第38-40页 |
第三章 PEDV-TGEV-GAR可视化共检基因芯片的杂交及优化研究 | 第40-48页 |
1 材料 | 第40页 |
1.1主要试剂 | 第40页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页 |
2 方法 | 第40-41页 |
2.1 芯片杂交程序的优化 | 第40页 |
2.1.1 PEDV-TGEV-GAR可视化共检芯片的杂交温度优化 | 第40页 |
2.1.2 PEDV-TGEV-GAR可视化共检芯片的杂交时间优化 | 第40页 |
2.2 金标银染程序优化 | 第40-41页 |
2.3 可视化基因芯片结果判定与信号扫描 | 第41页 |
3 结果 | 第41-46页 |
3.1 芯片杂交程序优化结果 | 第41-44页 |
3.1.1 PEDV-TGEV-GAR可视化共检芯片的杂交温度的优化结果 | 第41-42页 |
3.1.2 PEDV-TGEV-GAR可视化共检芯片的杂交时间的优化结果 | 第42-44页 |
3.2 纳米金溶液优化结果 | 第44页 |
3.3 银染时间优化结果 | 第44-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4.1 杂交程序的优化 | 第46页 |
4.2 金标银染程序的优化 | 第46-48页 |
第四章 PEDV-TGEV-GAR可视化共检基因芯片的评价及临床应用 | 第48-59页 |
1 材料 | 第48页 |
1.1 质粒 | 第48页 |
1.2 临床样本 | 第48页 |
1.3 其他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48页 |
2 方法 | 第48-52页 |
2.1 芯片制备 | 第48页 |
2.2 核酸样本的提取 | 第48-49页 |
2.3 阳性质粒的提取 | 第49页 |
2.4 PCR扩增及标记 | 第49-50页 |
2.4.1 不对称PCR扩增标记靶基因 | 第49-50页 |
2.4.2 普通PCR扩增标记靶基因 | 第50页 |
2.5 灵敏性试验 | 第50-51页 |
2.5.1 不对称PCR方法检测灵敏度 | 第50-51页 |
2.5.2 普通PCR方法检测灵敏度 | 第51页 |
2.6 特异性试验 | 第51页 |
2.7 保存期试验 | 第51页 |
2.8 临床样本检测 | 第51-52页 |
2.8.1 RT-PCR检测临床样本 | 第51-52页 |
2.8.2 可视化基因芯片检测临床样本 | 第52页 |
2.8.3 检测结果符合率 | 第52页 |
3 结果 | 第52-57页 |
3.1 灵敏性试验 | 第52-54页 |
3.2 特异性实验 | 第54-55页 |
3.3 保存期试验 | 第55页 |
3.4 临床样本检测 | 第55-57页 |
4 讨论 | 第57-59页 |
4.1 关于基因芯片的灵敏性、特异性、保存期 | 第57-58页 |
4.2 临床检测样品的应用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一: 目的基因的测序结果 | 第74-77页 |
附录二: 绵阳部分临床样品RT-PCR检测结果 | 第77-78页 |
附录三: 绵阳部分临床样品可视化芯片检测结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