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1页 |
1.1 猪流行性腹泻 | 第12-14页 |
1.1.1 流行病学 | 第12页 |
1.1.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第12-13页 |
1.1.3 诊断 | 第13-14页 |
1.1.4 防治 | 第14页 |
1.2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 第14-20页 |
1.2.1 PEDV形态结构 | 第14页 |
1.2.2 PEDV细胞培养特性 | 第14-15页 |
1.2.3 PEDV的理化特性 | 第15页 |
1.2.4 PEDV基因组结构 | 第15-16页 |
1.2.5 PEDV基因组的复制 | 第16页 |
1.2.6 PEDV结构蛋白及其功能 | 第16-17页 |
1.2.7 PEDV非结构蛋白:复制酶多聚蛋白 | 第17-18页 |
1.2.8 PEDV附属基因orf3 | 第18-20页 |
1.3 本试验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1-3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1 质粒及菌种 | 第21-22页 |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2-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8页 |
2.2.1 RNA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24页 |
2.2.2 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24-25页 |
2.2.3 构建质粒载体的获得 | 第25-26页 |
2.2.4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6-27页 |
2.2.5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27-28页 |
2.3 试验结果 | 第28-30页 |
2.3.1 目的片段S-E1、ORF3~(CV777)、ORF3~(NY)的扩增 | 第28-29页 |
2.3.2 载体片段的获得 | 第29页 |
2.3.3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29-30页 |
2.4 讨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猪流行性腹泻重组病毒的拯救 | 第31-41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1-33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3-37页 |
3.2.1 重组质粒线性化 | 第33页 |
3.2.2 体外转录RNA | 第33-34页 |
3.2.3 拯救重组病毒 | 第34-35页 |
3.2.4 重组病毒RT-PCR鉴定 | 第35页 |
3.2.5 终末稀释法纯化重组病毒 | 第35-36页 |
3.2.6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 第36-37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37-40页 |
3.3.1 重组质粒体外转录RNA | 第37页 |
3.3.2 重组病毒拯救结果 | 第37-38页 |
3.3.3 重组病毒的鉴定 | 第38-39页 |
3.3.4 病毒TCID_(50) | 第39-40页 |
3.4 讨论 | 第40-41页 |
第四章 ORF3对PEDV体外增殖的影响 | 第41-50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4.2.1 病毒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41页 |
4.2.2 细胞计数 | 第41-42页 |
4.2.3 CCK-8试剂盒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42页 |
4.2.4 病毒感染不同时间点Vero细胞OD_(450)的测定 | 第42-43页 |
4.2.5 病毒感染Vero细胞后细胞活力的测定 | 第43页 |
4.3 试验结果 | 第43-48页 |
4.3.1 病毒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43-44页 |
4.3.2 病毒感染Vero细胞后不同时间点的CPE观察 | 第44-45页 |
4.3.3 病毒感染后25、36h细胞计数 | 第45页 |
4.3.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5-46页 |
4.3.5重组病毒感染不同时间细胞OD_(450) | 第46-47页 |
4.3.6 病毒感染Vero细胞后细胞活性测定 | 第47-48页 |
4.4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硕士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