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场测试的PC斜拉桥参数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施工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施工控制方法 | 第10-11页 |
1.2.2 参数识别法 | 第11-12页 |
1.2.3 基于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的参数识别法 | 第12页 |
1.3 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有限元模型修正技术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2 静力响应面方法 | 第13-15页 |
1.3.3 基于静力响应面方法的施工过程参数识别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基于响应面方法的有限元模型修正 | 第18-24页 |
2.1 有限元建模 | 第18-19页 |
2.1.1 有限元模型 | 第18页 |
2.1.2 建模单元介绍 | 第18-19页 |
2.2 响应面方法论述 | 第19页 |
2.2.1 响应面方法的概念 | 第19页 |
2.2.2 响应面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2.3 响应面模型构造过程 | 第19-21页 |
2.3.1 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2.3.2 参数显著性分析 | 第20页 |
2.3.3 响应面函数形式的选择与优化 | 第20-21页 |
2.4 基于静力响应面方法的模型修正 | 第21页 |
2.5 连续梁有限元模型修正示例 | 第21-23页 |
2.5.1 基本参数 | 第21-22页 |
2.5.2 模型修正 | 第22-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基于实测数据的PC斜拉桥参数识别方法 | 第24-45页 |
3.1 施工过程参数修正特点 | 第24-26页 |
3.2 施工过程中PC斜拉桥参数识别过程 | 第26-31页 |
3.3 参数识别方法示例 | 第31-44页 |
3.3.1 数值斜拉桥设计模型 | 第31-32页 |
3.3.2 有限元模型 | 第32-33页 |
3.3.3 有限元模型修正 | 第33-40页 |
3.3.4 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40-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依托工程‐PC斜拉桥的参数研究 | 第45-96页 |
4.1 依托工程概况 | 第45-52页 |
4.1.1 总体布置 | 第45页 |
4.1.2 主梁 | 第45-47页 |
4.1.3 主塔 | 第47-50页 |
4.1.4 斜拉索 | 第50-51页 |
4.1.5 施工流程 | 第51-52页 |
4.2 有限元设计模型及现场跟踪测试 | 第52-55页 |
4.2.1 设计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4.2.2 现场跟踪测试 | 第54-55页 |
4.3 依托工程的参数修正 | 第55-72页 |
4.3.1 修正参数的选取 | 第55-56页 |
4.3.2 参数组划分 | 第56-57页 |
4.3.3 参数修正(中跨) | 第57-70页 |
4.3.5 全桥参数情况 | 第70-72页 |
4.4 施工过程效应值对比 | 第72-87页 |
4.4.1 挠度值对比 | 第72-80页 |
4.4.2 索力变化值对比 | 第80-85页 |
4.4.3 应力值对比 | 第85-87页 |
4.5 基于修正参数的后续工况分析 | 第87-90页 |
4.5.1 合拢顶推力计算 | 第87页 |
4.5.2 二次调索计算 | 第87-88页 |
4.5.3 调索力优化设计 | 第88-90页 |
4.6 成桥和十年阶段状态预测 | 第90-94页 |
4.6.1 主梁成桥和十年阶段累计位移预测 | 第90-91页 |
4.6.2 斜拉索成桥和十年阶段索力值预测 | 第91-93页 |
4.6.3 主梁成桥和十年阶段应力值预测 | 第93-9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五章 基于修正参数的桥梁运营阶段分析 | 第96-109页 |
5.1 材料实际参数值及设计荷载 | 第96-97页 |
5.1.1 主要材料性能指标 | 第96页 |
5.1.2 设计荷载和荷载组合 | 第96-97页 |
5.2 运营阶段状态预测 | 第97-101页 |
5.2.1 运营期间桥梁受力状态 | 第97-101页 |
5.3 修正模型分析结果 | 第101-108页 |
5.3.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结果 | 第101-103页 |
5.3.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结果 | 第103-105页 |
5.3.3 弹性阶段截面应力验算结果 | 第105-107页 |
5.3.4 斜拉索索力验算结果 | 第107-108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108-109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4页 |
附录 | 第114-1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