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岩沥青 | 第12-13页 |
1.2.2 疲劳损伤特性研究 | 第13-15页 |
1.2.3 双模量材料力学性能 | 第15-16页 |
1.3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方法 | 第18-26页 |
2.1 现有疲劳特性分析方法 | 第18页 |
2.2 国内外疲劳试验方法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2.2.1 间接拉伸法 | 第19页 |
2.2.2 梯形悬臂梁弯曲与弯曲试验方法分析对比 | 第19-22页 |
2.3 试验条件选择 | 第22-25页 |
2.3.1 荷载控制模式 | 第22-23页 |
2.3.2 加载波型 | 第23页 |
2.3.3 试验频率水平 | 第23页 |
2.3.4 应力比 | 第23页 |
2.3.5 试验温度 | 第23-24页 |
2.3.6 试验仪器简介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模量试验方法 | 第26-40页 |
3.1 原材料试验及配合比设计 | 第26-32页 |
3.1.1 原材料试验 | 第26-28页 |
3.1.2 级配设计 | 第28-29页 |
3.1.3 最佳油石比确定 | 第29-32页 |
3.2 试件成型与制备 | 第32-34页 |
3.3 疲劳试验中的模量测试方法 | 第34-38页 |
3.3.1 四点弯曲模量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3.3.2 模量计算公式推导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基于模量衰变的沥青混合料非线性疲劳损伤特性 | 第40-56页 |
4.1 疲劳损伤方程与模型的建立 | 第40-48页 |
4.1.1 疲劳损伤变量 | 第40-42页 |
4.1.2 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过程的分析 | 第42-43页 |
4.1.3 疲劳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4.1.4 疲劳试验结果 | 第45-47页 |
4.1.5 基于现象学法的疲劳方程 | 第47-48页 |
4.2 沥青混合料弯拉模量衰变规律 | 第48-53页 |
4.2.1 弯拉模量初始值的确定 | 第49-50页 |
4.2.2 破坏时弯拉模量临界值的确定 | 第50-52页 |
4.2.3 弯拉模量拟合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4.3 拉、压、弯疲劳试验下模量衰变规律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考虑拉压模量差异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特性分析 | 第56-76页 |
5.1 沥青混合料四点弯曲疲劳试验拉、压模量衰变规律 | 第56-67页 |
5.1.1 拉、压模量初始值随应力水平变化规律 | 第56-62页 |
5.1.2 拉、压模量临界值随应力水平变化规律 | 第62-64页 |
5.1.3 临界疲劳损伤随应力水平变化规律 | 第64-65页 |
5.1.4 基于拉、压模量衰变规律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特性 | 第65-67页 |
5.2 沥青混合料拉压弯模量差异性分析 | 第67-69页 |
5.3 沥青混合料拉、压、弯模量衰变特性对比分析 | 第69-73页 |
5.4 基于沥青路面各点实际应力状态确定结构设计参数的新思想 | 第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77页 |
进一步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