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21-2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3-60页 |
1.1 分子影像 | 第23-28页 |
1.1.1 分子影像学 | 第23-24页 |
1.1.2 分子影像应用范围 | 第24-26页 |
1.1.3 分子影像技术 | 第26-28页 |
1.2 PET/CT显像 | 第28-30页 |
1.2.1 PET/CT成像原理 | 第28-29页 |
1.2.2 PET分子成像原理 | 第29-30页 |
1.2.3 PET/CT临床应用 | 第30页 |
1.3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 第30-40页 |
1.3.1 正电子核素 | 第30-31页 |
1.3.2 回旋加速器生产正电子核素 | 第31-33页 |
1.3.3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制备 | 第33-34页 |
1.3.4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特点 | 第34-35页 |
1.3.5 正电子药物的设计要求 | 第35页 |
1.3.6 常用正电子药物 | 第35-40页 |
1.4 靶向EGFR的PET显像剂 | 第40-57页 |
1.4.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第40-43页 |
1.4.2 EGFR靶向药物 | 第43-45页 |
1.4.3 靶向EGFR大分子PET显像剂 | 第45-52页 |
1.4.4 靶向EGFR小分子PET显像剂 | 第52-57页 |
1.5 立题依据 | 第57-60页 |
第二章 ~(18)F-FEA-Erlotinib的放化标记 | 第60-82页 |
2.1 引言 | 第60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60-62页 |
2.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60-61页 |
2.2.2 实验试剂和耗材 | 第61-6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62-71页 |
2.3.1 标记前体的合成 | 第62-63页 |
2.3.2 参比化合物~(19)F-FEA-Erlotinib的合成 | 第63-64页 |
2.3.3 ~(18)F-FEA-Erlotinib放射化学标记 | 第64-66页 |
2.3.4 ~(18)F-FEA-Erlotinib的自动化合成 | 第66-7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71-81页 |
2.4.1 标记前体的合成 | 第71-73页 |
2.4.2 参比化合物19F-FEA-Erlotinib的合成 | 第73-75页 |
2.4.3 ~(18)F-FEA-Erlotinib放射化学标记 | 第75-79页 |
2.4.4 ~(18)F-FEA-Erl otinib自动化合成 | 第79-81页 |
2.5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三章 ~(18)F-FEA-Erlotinib的质量控制 | 第82-92页 |
3.1 引言 | 第82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82-83页 |
3.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82-83页 |
3.2.2 实验试剂和耗材 | 第83页 |
3.3 ~(18)F-FEA-Erlotinib质控方法 | 第83-87页 |
3.3.1 澄清度检测 | 第83-84页 |
3.3.2 pH值检测 | 第84页 |
3.3.3 放射性核纯度 | 第84页 |
3.3.4 放射化学纯度(RCP)检测 | 第84-85页 |
3.3.5 比活度的测定 | 第85页 |
3.3.6 氨基聚醚K_(2.2.2)含量测定 | 第85-86页 |
3.3.7 细菌内毒素检测 | 第86页 |
3.3.8 无菌实验 | 第86页 |
3.3.9 残留溶剂测定 | 第86-87页 |
3.4 ~(18)F-FEA-Erlotinib质控结果与讨论 | 第87-91页 |
3.4.1 澄清度、pH值检测 | 第87页 |
3.4.2 放射性核纯度 | 第87页 |
3.4.3 放射化学纯度(RCP)测定 | 第87-89页 |
3.4.4 比活度测定 | 第89页 |
3.4.5 氨基聚醚K2.2.2含量测定 | 第89-90页 |
3.4.6 细菌内毒素检测 | 第90页 |
3.4.7 无菌实验 | 第90页 |
3.4.8 残留溶剂测定 | 第90-91页 |
3.5 小结 | 第91-92页 |
第四章 ~(18)F-FEA-Erlotinib的体外生物学评价 | 第92-104页 |
4.1 引言 | 第92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92-93页 |
4.2.1 实验细胞 | 第92页 |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92-93页 |
4.2.3 实验试剂 | 第9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93-97页 |
4.3.1 体外稳定性实验 | 第93-94页 |
4.3.2 脂水分配系数测定 | 第94页 |
4.3.3 细胞培养 | 第94-95页 |
4.3.4 Western blot实验 | 第95页 |
4.3.5 EGFR基因检测 | 第95-96页 |
4.3.6 亲和力IC_(50)值测定 | 第96页 |
4.3.7 ~(18)F-FEA-Erlotinib细胞摄取实验 | 第96-97页 |
4.3.8 ~(18)F-FEA-Erlotinib细胞洗脱实验 | 第97页 |
4.3.9 HCC827细胞的阻断实验 | 第97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7-102页 |
4.4.1 体外稳定性实验 | 第97-98页 |
4.4.2 ~(18)F-FEA-Erlotinib脂水分配系数 | 第98-99页 |
4.4.3 EGFR基因表达与突变测定 | 第99-100页 |
4.4.4 亲和力IC_(50)值测定 | 第100页 |
4.4.5 ~(18)F-FEA-Erlotinib细胞实验 | 第100-102页 |
4.5 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18)F-FEA-Erlotinib的体内生物学评价 | 第104-112页 |
5.1 引言 | 第104页 |
5.2 材料方法 | 第104-105页 |
5.2.1 实验动物 | 第104页 |
5.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104页 |
5.2.3 实验试剂 | 第104-105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105-106页 |
5.3.1 体内稳定性实验 | 第105页 |
5.3.2 急性毒性实验 | 第105页 |
5.3.3 药代动力学分析 | 第105-106页 |
5.3.4 ~(18)F-FEA-Erlotinib的体内生物分布实验 | 第106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0页 |
5.4.1 ~(18)F-FEA-Erlotinib体内稳定性 | 第106-107页 |
5.4.2 急性毒性实验 | 第107-108页 |
5.4.3 ~(18)F-FEA-Erl otinib药代动力学 | 第108-109页 |
5.4.4 ~(18)F-FEA-Erlotinib的体内生物分布实验 | 第109-110页 |
5.5 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18)F-FEA-Erlotinib的M cro-PET/CT显像研究 | 第112-124页 |
6.1 引言 | 第112-113页 |
6.2 材料方法 | 第113-114页 |
6.2.1 实验动物 | 第113页 |
6.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113-114页 |
6.2.3 实验试剂 | 第114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114-117页 |
6.3.1 动物模型建立 | 第114-115页 |
6.3.2 ~(18)F-FEA-Erlotinib荷瘤鼠动态显像 | 第115页 |
6.3.3 ~(18)F-FEA-Erlotinib荷瘤鼠静态显像 | 第115页 |
6.3.4 HCC827荷瘤鼠~(18)F-FEA-Erlotinib竞争抑制显像 | 第115-116页 |
6.3.5 HCC827荷瘤鼠~(11)C-Erlotinib PET显像 | 第116页 |
6.3.6 HCC827荷瘤鼠~(18)F -FDG PET显像 | 第116页 |
6.3.7 肿瘤组织免疫组化分析 | 第116-117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17-123页 |
6.4.1 ~(18)F-FEA-Erlotinib荷瘤鼠动态显像 | 第117-119页 |
6.4.2 ~(18)F-FEA-Erlotinib荷瘤鼠静态显像 | 第119-120页 |
6.4.3 ~(18)F-FEA-Erlotinib、~(11)C-Erlotinib、~(18)F-FDG在HCC827荷瘤鼠中对比显像 | 第120-122页 |
6.4.5 肿瘤免疫组化分析 | 第122-123页 |
6.5 小结 | 第123-124页 |
结论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 | 第143-146页 |
致谢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