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超卤化物的介绍 | 第12-16页 |
1.1.1 基于8电子规则的超卤化物简介 | 第13-15页 |
1.1.2 基于Wade-Mingos规则的超卤化物简介 | 第15-16页 |
1.3 超卤化物复合结构及其重要应用 | 第16-18页 |
1.4 超酸简介及其重要应用 | 第18-19页 |
1.5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9-22页 |
1.5.1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5.2 基于超卤化物新型超酸复合结构的理论研究的意义 | 第20页 |
1.5.3 基于Wade-Mingos规则的新型碳硼超酸的设计及其性质研究的意义 | 第20-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 第28-44页 |
2.1 理论基础知识 | 第28-33页 |
2.1.1 Schr?dinger方程 | 第28-29页 |
2.1.2 单电子近似与Hartree-Fock(HF)方法 | 第29-31页 |
2.1.3 微扰理论 | 第31-33页 |
2.2 密度泛函理论(DFT) | 第33-36页 |
2.2.1 Hohenberg-Kohn(H-K)定理 | 第34页 |
2.2.2 Kohn-Sham方法 | 第34-36页 |
2.2.3 局部密度近似(LDA) | 第36页 |
2.2.4 广义梯度近似(GGA) | 第36页 |
2.3 计算方法细节 | 第36-41页 |
2.3.1 气相酸度(ΔG_(acid)) | 第37页 |
2.3.2 液相解离常数(pK_a) | 第37-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第三章 基于超卤化物新型超酸复合结构的理论研究 | 第44-74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理论计算方法及细节 | 第45-4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8页 |
3.3.1 超酸复合结构和超卤化物结构 | 第46-48页 |
3.3.2 复合结构(HX)_m/Mg_nCl_(2n)(X=F,Cl,Br;m,n=1-3)的气相酸度 | 第48-49页 |
3.3.3 CCSD(T)水平下,各种因素对ΔG_(acid)影响的分析 | 第49-57页 |
3.3.3.1 超卤化物中心原子数的影响和ΔG_(acid)与超卤化物VDE值的关系 | 第51-53页 |
3.3.3.2 Br?nsted酸种类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3.3 Br?nsted酸个数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3.4 三种影响因素的比较与主导因素分析 | 第55-57页 |
3.3.4 各种理论方法与CCSD(T)相比的表现 | 第57-58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58-59页 |
附录3 | 第5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第四章 基于Wade-Mingos规则的新型碳硼超酸的设计及其性质的理论研究 | 第74-133页 |
4.1 引言 | 第74-76页 |
4.2 理论方法和计算细节 | 第76-7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8-98页 |
4.3.1 碳硼烷及其超酸复合结构 | 第78-79页 |
4.3.2 复合结构HCB_nHX_n(n=5-13;X=H,F,Cl,CN)的气相酸度 | 第79-80页 |
4.3.3 各种因素对超酸复合结构气相酸度ΔG_(acid)影响的分析 | 第80-90页 |
4.3.3.1 碳硼烷顶点个数的影响 | 第81页 |
4.3.3.2 碳硼烷骨架取代的影响 | 第81-82页 |
4.3.3.3 配体种类的影响 | 第82-83页 |
4.3.3.4 配体数目的影响 | 第83-84页 |
4.3.3.5 ΔG_(acid)值与超卤化物VDE值间的关系 | 第84-87页 |
4.3.3.6 配体对超酸复合结构酸性影响的分析 | 第87-90页 |
4.3.4 超酸复合结构液相酸性 | 第90-93页 |
4.3.5 超酸复合结构液相酸性pK_a与VDE值的关系 | 第93-94页 |
4.3.6 超酸复合结构气相酸度与液相酸性的对比 | 第94-98页 |
4.4 本章结论 | 第98-100页 |
附录4 | 第100-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31-13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