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3.1 财产申报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2 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9-28页 |
2.1 财产申报 | 第19-21页 |
2.1.1 财产申报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财产申报制度的内容 | 第19-20页 |
2.1.3 实行财产申报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20-21页 |
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6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的内容 | 第21-23页 |
2.2.2 委托代理关系在政治社会中的特殊性 | 第23-26页 |
2.3 委托代理论与公职人员财产申报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8-44页 |
3.1 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的实施现状 | 第28-32页 |
3.1.1 财产申报提出的背景 | 第28页 |
3.1.2 财产申报的初步探索 | 第28-29页 |
3.1.3 财产申报的继续发展 | 第29-32页 |
3.2 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44页 |
3.2.1 制度效力等级低 | 第32-34页 |
3.2.2 制度设计不合理 | 第34-38页 |
3.2.3 财产公开程度低 | 第38-41页 |
3.2.4 制度缺乏执行力 | 第41-42页 |
3.2.5 配套措施不完善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公职人员财产申报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4-51页 |
4.1 制度建立动因出现偏差 | 第44-46页 |
4.1.1 维护委托人监督权和知情权 | 第44-45页 |
4.1.2 防止委托代理间的利益冲突 | 第45-46页 |
4.2 委托代理中的利益冲突 | 第46-48页 |
4.2.1 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 | 第46-48页 |
4.2.2 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 | 第48页 |
4.3 弱委托代理关系的限制 | 第48-51页 |
4.3.1 委托人的机会主义 | 第49页 |
4.3.2 代理人的强势地位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境外(地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51-56页 |
5.1 美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 | 第51-52页 |
5.2 韩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 | 第52-53页 |
5.3 香港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 | 第53-54页 |
5.4 境外(地区)财产申报制度发展的经验 | 第54-56页 |
第六章 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的完善路径分析 | 第56-65页 |
6.1 推动财产申报立法 | 第56-58页 |
6.1.1 加快立法进程 | 第56-57页 |
6.1.2 转变立法动机 | 第57-58页 |
6.2 完善制度内容设计 | 第58-60页 |
6.2.1 扩大申报主体 | 第58-59页 |
6.2.2 详实化申报内容 | 第59页 |
6.2.3 独立的受理审核 | 第59-60页 |
6.2.4 严格的责任制度 | 第60页 |
6.3 加大财产公开程度 | 第60-61页 |
6.3.1 少数主体原则 | 第60-61页 |
6.3.2 限制内容原则 | 第61页 |
6.3.3 有限查阅原则 | 第61页 |
6.4 强化制度执行力度 | 第61-63页 |
6.4.1 由上而下梯级推进 | 第61-62页 |
6.4.2 执行机构的权威性 | 第62页 |
6.4.3 实行群众有奖举报 | 第62-63页 |
6.5 加快配套措施建设 | 第63-65页 |
6.5.1 完善配套法律支撑 | 第63页 |
6.5.2 完善配套审查手段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