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9-2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9-2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2 研究方案 | 第23-27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2.4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3 创新点 | 第27-29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9-47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29-40页 |
2.1.1 关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 第29-31页 |
2.1.2 关于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 第31-36页 |
2.1.3 关于碳排放预测研究 | 第36页 |
2.1.4 关于城市碳排放研究 | 第36-38页 |
2.1.5 研究述评 | 第38-4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40-46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0-41页 |
2.2.2 生态经济理论 | 第41-43页 |
2.2.3 能源经济理论 | 第43-44页 |
2.2.4 系统理论 | 第44页 |
2.2.5 政府干预理论 | 第44-4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低碳城市的内涵与外延 | 第47-60页 |
3.1 低碳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 | 第47-50页 |
3.1.1 低碳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的概念 | 第47-48页 |
3.1.2 低碳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的关联 | 第48-50页 |
3.2 低碳城市的内涵 | 第50-55页 |
3.2.1 低碳城市的定义 | 第50-52页 |
3.2.2 低碳城市的特点 | 第52-53页 |
3.2.3 低碳城市的内容 | 第53-55页 |
3.3 低碳城市的外延 | 第55-59页 |
3.3.1 低碳城市与其他城市形态的概念 | 第55-57页 |
3.3.2 低碳城市与其他城市形态的关联 | 第57-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城市低碳发展实践研究 | 第60-83页 |
4.1 城市低碳发展的机遇 | 第60-63页 |
4.1.1 低碳发展的先行探索 | 第60-61页 |
4.1.2 低碳发展的政策驱动 | 第61-62页 |
4.1.3 低碳发展的国际互动 | 第62-63页 |
4.2 城市低碳发展的挑战 | 第63-65页 |
4.2.1 碳排放数据基础的薄弱 | 第63-64页 |
4.2.2 城市化、工业化的能源刚性需求 | 第64页 |
4.2.3 现有体制机制的约束 | 第64-65页 |
4.3 国外城市低碳发展实践 | 第65-68页 |
4.3.1 纽约低碳发展实践 | 第65-66页 |
4.3.2 伦敦低碳发展实践 | 第66-67页 |
4.3.3 东京低碳发展实践 | 第67-68页 |
4.4 国内城市低碳发展实践 | 第68-74页 |
4.4.1 保定市低碳发展实践 | 第69-71页 |
4.4.2 上海市低碳发展实践 | 第71-73页 |
4.4.3 杭州市低碳发展实践 | 第73-74页 |
4.5 国内外城市低碳发展启示 | 第74-75页 |
4.6 南昌市低碳发展实践 | 第75-82页 |
4.6.1 南昌城市概况 | 第75-77页 |
4.6.2 南昌低碳发展历程 | 第77-79页 |
4.6.3 南昌低碳发展之路 | 第79-8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城市碳排放的测算与分析 | 第83-135页 |
5.1 城市碳排放的测算体系 | 第83-88页 |
5.1.1 测算标准 | 第83-84页 |
5.1.2 测算气体 | 第84-86页 |
5.1.3 测算模式 | 第86-87页 |
5.1.4 测算原则 | 第87-88页 |
5.1.5 测算内容 | 第88页 |
5.2 南昌市碳排放的测算 | 第88-108页 |
5.2.1 能源活动 | 第88-94页 |
5.2.2 工业生产过程 | 第94-99页 |
5.2.3 农业 | 第99-100页 |
5.2.4 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 | 第100-101页 |
5.2.5 废弃物处置 | 第101-108页 |
5.3 南昌市碳排放的比较分析 | 第108-114页 |
5.3.1 南昌市碳排放的纵向分析 | 第108-113页 |
5.3.2 南昌市碳排放的横向分析 | 第113-114页 |
5.4 南昌市工业碳排放的测算 | 第114-125页 |
5.4.1 工业碳排放测算基础 | 第114-118页 |
5.4.2 南昌市工业碳排放的动态分析 | 第118-120页 |
5.4.3 南昌市工业碳排放的行业分析 | 第120-124页 |
5.4.4 南昌市工业碳排放的对比分析 | 第124-125页 |
5.5 南昌市工业碳排放的绩效分析 | 第125-134页 |
5.5.1 工业碳排放绩效分析基础 | 第125-130页 |
5.5.2 南昌市工业碳排放的动态绩效分析 | 第130-131页 |
5.5.3 南昌市工业碳排放的行业绩效分析 | 第131-132页 |
5.5.4 南昌市重工业与轻工业碳排放的绩效差异分析 | 第132-13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6章 城市碳减排目标的确定 | 第135-171页 |
6.1 流位变量的反馈基模分析 | 第135-140页 |
6.1.1 核心变量的确定 | 第135-137页 |
6.1.2 流位流率系的确定 | 第137页 |
6.1.3 流位变量的反馈基模构建 | 第137-140页 |
6.2 基于反馈基模分析,建立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 第140-163页 |
6.2.1 GDP流率基本入树T_1(t) | 第140-144页 |
6.2.2 能源消费流率基本入树T_2(t) | 第144-151页 |
6.2.3 碳排放流率基本入树T_3(t) | 第151-159页 |
6.2.4 人口流率基本入树T_4(t) | 第159-163页 |
6.3 南昌市碳减排仿真 | 第163-167页 |
6.3.1 满足条件下南昌市碳减排目标实现仿真结果 | 第163-166页 |
6.3.2 不满足条件下南昌市碳减排目标实现仿真结果 | 第166-167页 |
6.4 南昌市碳减排方向 | 第167-170页 |
6.4.1 优化产业结构 | 第168页 |
6.4.2 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费量 | 第168页 |
6.4.3 优化能源结构 | 第168页 |
6.4.4 降低单位能源碳排放量 | 第168-169页 |
6.4.5 倡导低碳生活 | 第169页 |
6.4.6 提高林业碳汇量 | 第169-17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70-171页 |
第7章 城市低碳主导产业的选择 | 第171-201页 |
7.1 低碳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构建 | 第171-189页 |
7.1.1 模型构建基础 | 第171-174页 |
7.1.2 选择基准构建 | 第174-175页 |
7.1.3 指标体系设计 | 第175-182页 |
7.1.4 评价方法选取 | 第182-189页 |
7.2 南昌市低碳主导产业的选择 | 第189-200页 |
7.2.1 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 第189-196页 |
7.2.2 服务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 第196-199页 |
7.2.3 工业与服务业之间的选择 | 第199-200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200-201页 |
第8章 南昌城市低碳发展路径 | 第201-207页 |
8.1 发展低碳能源 | 第201-202页 |
8.2 发展低碳交通 | 第202-203页 |
8.3 推进低碳建筑 | 第203-204页 |
8.4 加强低碳技术研发 | 第204-205页 |
8.5 倡导低碳生活 | 第205-206页 |
8.6 增加林地碳汇 | 第206页 |
8.7 本章小结 | 第206-207页 |
第9章 南昌市低碳发展保障措施 | 第207-211页 |
9.1 制度保障 | 第207-208页 |
9.2 技术保障 | 第208页 |
9.3 人才保障 | 第208-209页 |
9.4 财税保障 | 第209页 |
9.5 资金保障 | 第209-210页 |
9.6 机制保障 | 第210页 |
9.7 组织保障 | 第210-211页 |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211-214页 |
10.1 研究结论 | 第211-213页 |
10.2 研究展望 | 第213-214页 |
致谢 | 第214-215页 |
参考文献 | 第215-226页 |
附录A 南昌市碳排放测算基本数据表 | 第226-237页 |
附录B 低碳主导产业选择调查问卷 | 第237-239页 |
附录C 南昌市低碳主导产业选择基本数据表 | 第239-2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52-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