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客观方面的司法认定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导言第9-14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页
    二、研究价值以及意义第9-10页
    三、文献综述第10-12页
    四、主要研究方法第12-13页
    五、论文结构第13页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第13-14页
第一章 虚假恐怖信息的认定第14-26页
    第一节“虚假”的界定第14-20页
        一、“虚假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区别第14-15页
        二、“虚假性”的特征第15-17页
        三、虚假信息的判断标准第17-20页
    第二节“恐怖”的含义第20-26页
        一、本罪不同于恐怖活动犯罪第20-21页
        二、恐怖信息的界定第21-26页
第二章 编造、故意传播行为的认定第26-38页
    第一节 编造行为的认定第26-34页
        一、编造行为的认定第26-29页
        二、编造行为与故意传播行为的关系第29-30页
        三、以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的方式实施敲诈勒索的行为定性第30-34页
    第二节 故意传播行为的认定第34-38页
        一、传播行为的社会影响力第34-35页
        二、传播行为的特征第35-37页
        三、评价传播行为是应当注意的问题第37-38页
第三章 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认定第38-49页
    第一节“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界定第38-40页
        一、“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后果”的含义第38-39页
        二、与公共安全的界限第39-40页
    第二节“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与犯罪构成要件的关系第40-43页
        一、本罪属于情节犯第40-41页
        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第41-43页
    第三节 不处罚本罪未遂的真正原因第43-49页
        一、客观的超过要素的定义及范围第44-45页
        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并非客观的超过要素第45-46页
        三、本文观点第46-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5-56页
后记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初正当防卫原则立法与实践研究--以大理院判例为中心
下一篇:危险犯的主观罪过之探讨--以危险驾驶罪的相关争议为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