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

基于GIS和GRA模型的县域耕地自然质量等级评价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页
    1.2 耕地质量评价国内外研究状况第9-10页
        1.2.1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状况第9-10页
        1.2.2 国内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评述第10页
    1.3 灰色关联分析相关研究评述第10-11页
    1.4GIS技术在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中的应用第11-12页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第12-13页
        1.5.1 研究目的第12页
        1.5.2 研究内容第12页
        1.5.3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6 研究技术路线第13-14页
    1.7 本章小结第14-15页
2 理论与方法第15-21页
    2.1 农用地分等理论第15-18页
        2.1.1 农用地分等原理第15页
        2.1.2 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计算第15-17页
        2.1.3 农用地分等技术路线第17-18页
    2.2 灰色系统理论第18页
    2.3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第18-19页
        2.3.1 灰色关联度观点概述第18-19页
        2.3.2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第19页
    2.4GIS理论第19-20页
    2.5 本章小结第20-21页
3 基于GRA的耕地质量评价模型研究第21-27页
    3.1 评价方法的选择分析第21-22页
    3.2 建模思想第22-23页
    3.3 灰色关联度的耕地自然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第23-25页
        3.3.1GRA模型构建第23-24页
        3.3.2 耕地自然质量等别计算第24-25页
    3.4 本章小结第25-27页
4 实证研究第27-45页
    4.1 研究区概况第27-29页
        4.1.1 地理位置第27-28页
        4.1.2 自然状况第28页
        4.1.3 土地利用状况第28-29页
    4.2 资料收集与准备第29-33页
        4.2.1 数据收集第29-30页
        4.2.2 基础数据库建立第30-33页
    4.3 基于GIS和GRA模型的耕地自然质量评价第33-41页
        4.3.1 评价对象第33页
        4.3.2 基于GIS技术的评价单元划分第33-34页
        4.3.3 基于GRA法的指标选取第34-35页
        4.3.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第35-41页
        4.3.5 评价单元自然质量分计算第41页
    4.4 评价结果第41-43页
    4.5 分析与讨论第43-44页
        4.5.1 耕地自然质量等别情况分析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第43-44页
        4.5.2 评价结果吻合度比较第44页
        4.5.3 评价因子敏感度第44页
    4.6 本章小结第44-45页
5 结论与展望第45-47页
    5.1 结论第45-46页
    5.2 展望与不足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致谢第50-51页
附录第51-63页
    表A1第51-52页
    表A2第52-53页
    表A3第53-54页
    表A4第54-57页
    表A5第57-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总体最小二乘粗差探测和定位
下一篇:基于web端可视化RNA-seq数据分析平台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