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8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7-18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5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23-25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1.4.1 论文内容 | 第25-2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5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图 | 第27-2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第28-43页 |
2.1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28-36页 |
2.1.1 经典阶级分析理论 | 第28-31页 |
2.1.2 阶层分析理论 | 第31页 |
2.1.3 本研究理论框架的建构 | 第31-36页 |
2.2 研究设计 | 第36-42页 |
2.2.1 数据来源及数据提取 | 第36-38页 |
2.2.2 理论假设及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建构 | 第38-4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构成 | 第43-52页 |
3.1 当代工人阶级个体特征 | 第43-45页 |
3.1.1 年龄构成 | 第43页 |
3.1.2 性别构成 | 第43-44页 |
3.1.3 婚姻状况特征 | 第44-45页 |
3.1.4 学历构成 | 第45页 |
3.2 工人阶级职业分化特征 | 第45-46页 |
3.3 工人阶级制度性分化特征 | 第46-49页 |
3.3.1 户籍类别 | 第46-47页 |
3.3.2 企业所有制构成特征 | 第47-48页 |
3.3.3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中工人分布 | 第48-49页 |
3.4 工人阶级收入差异及分化 | 第49-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职业地位获得 | 第52-69页 |
4.1 工人阶级父辈特征分析 | 第52-56页 |
4.1.1 父辈受教育水平分布 | 第52-53页 |
4.1.2 父辈工作单位类型和政治面貌分布 | 第53页 |
4.1.3 工人阶级父辈特征对数线性模型分析 | 第53-56页 |
4.2 基于“父辈—子代”职业地位对比考察 | 第56-59页 |
4.2.1 职业地位变量建构 | 第56-57页 |
4.2.2 父辈—子代职业地位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4.3 工人阶级职业地位获得类型分析 | 第59-65页 |
4.3.1 跨阶层向下流动类型 | 第59-63页 |
4.3.2 工人类职业的地位继承类型 | 第63-65页 |
4.4 职业地位获得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第65-68页 |
4.4.1 变量操作化与描述 | 第65-66页 |
4.4.2 综合模型建构 | 第66页 |
4.4.3 分析结果 | 第66-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阶层认同与分化 | 第69-84页 |
5.1 工人阶级主观社会阶层认同特征 | 第69-72页 |
5.1.1 阶层认同操作化 | 第69页 |
5.1.2 工人阶层中层认同特征 | 第69-70页 |
5.1.3 工人阶级阶层认同上升趋势 | 第70-72页 |
5.2 工人阶层认同与客观社会地位比较分析 | 第72-76页 |
5.2.1 社会地位指数建构 | 第72-75页 |
5.2.2 阶层认同与客观社会地位比较 | 第75-76页 |
5.3 工人阶层认同的个体和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 第76-80页 |
5.3.1 路径分析模型建构及变量描述 | 第76-77页 |
5.3.2 修正路径分析模型 | 第77-78页 |
5.3.3 个体差异导致的阶层认同分化 | 第78-79页 |
5.3.4 代家庭差异导致的阶层认同分化 | 第79-80页 |
5.4 工人阶层认同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 第80-83页 |
5.4.1 变量描述与相关分析 | 第80-82页 |
5.4.2 综合回归分析 | 第82-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6章 当代工人阶级集体行动意愿弱化与消弭 | 第84-97页 |
6.1 工人阶级集体行动意愿特征 | 第84-85页 |
6.1.1 集体行动意愿操作化 | 第84-85页 |
6.1.2 集体行动意愿异质化分布 | 第85页 |
6.2 工人阶级集体行动个体影响因素分析 | 第85-90页 |
6.2.1 年龄影响 | 第85-86页 |
6.2.2 性别影响 | 第86页 |
6.2.3 婚姻状态影响 | 第86-87页 |
6.2.4 生活压力影响 | 第87页 |
6.2.5 个体因素综合影响分析 | 第87-90页 |
6.3 社会地位与阶层认同对集体行动意愿的影响 | 第90-92页 |
6.3.1 客观社会地位影响 | 第90-91页 |
6.3.2 主观阶层认同影响 | 第91页 |
6.3.3 综合影响分析 | 第91-92页 |
6.4 工人阶级集体行动意愿社会制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92-96页 |
6.4.1 经济区域影响 | 第92-93页 |
6.4.2 户籍制度影响 | 第93页 |
6.4.3 企业所有制影响 | 第93-94页 |
6.4.4 工会参与状况影响 | 第94页 |
6.4.5 社会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第94-9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7章 理论假设检验与研究结果诠释 | 第97-107页 |
7.1 理论假设检验 | 第97-99页 |
7.1.1 职业地位获得与形成假设检验 | 第97页 |
7.1.2 阶层认同及影响因素假设检验 | 第97-98页 |
7.1.3 集体行动意愿逻辑假设检验 | 第98-99页 |
7.2 市场与国家双重建构的“多元化”工人社会构成 | 第99-101页 |
7.2.1 市场:多元化构成的内在源动力 | 第99页 |
7.2.2 国家:制度造就的多面相工人阶级 | 第99-101页 |
7.3 职业地位获得与形成的“强结构——弱市场”特征 | 第101-102页 |
7.3.1 工人阶级职业地位获得的父辈影响特征 | 第101页 |
7.3.2 制度结构决定工人阶级职业地位获得 | 第101-102页 |
7.4 阶层认同的异质性与阶级意识分化 | 第102-104页 |
7.4.1 工人阶级内部阶层认同“异质—分化”特征 | 第102-103页 |
7.4.2 工人阶级向上认同与主观地位提升 | 第103-104页 |
7.5 集体行动意识的弱化 | 第104-106页 |
7.5.1 理性选择与实用主义参与 | 第104页 |
7.5.2 告别无产的工人阶级集体行动意愿消弭 | 第104-106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18-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个人简历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