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基于游牧思想的寒地大学校园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5-52页
    1.1 研究背景第15-27页
        1.1.1 国家政策带来机遇与挑战第15-21页
        1.1.2 历史发展迎来阶段性进程第21-24页
        1.1.3 游牧思想指导理念的提出第24-27页
    1.2 研究目的第27-30页
        1.2.1 整理差异与生成的校园空间第27-28页
        1.2.2 归纳褶皱与叠展的校园结构第28-29页
        1.2.3 构建开放与流动的校园环境第29-30页
    1.3 研究意义第30-31页
        1.3.1 校园空间设计的扩展与弥补第30-31页
        1.3.2 校园结构设计的优化与整合第31页
        1.3.3 寒地环境设计的适应与发挥第31页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31-43页
        1.4.1 国内研究综述第31-39页
        1.4.2 国外研究综述第39-42页
        1.4.3 国内外对比研究第42-43页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43-52页
        1.5.1 研究范围第43-47页
        1.5.2 研究内容第47-49页
        1.5.3 研究方法第49-51页
        1.5.4 研究框架第51-52页
第2章 游牧思想与寒地大学校园设计的理论解析第52-89页
    2.1 游牧思想设计体系对卓越校园的解析第52-59页
        2.1.1 关于大学校园设计的三个设问第52-53页
        2.1.2 建筑层面的解析:自下而上的单体生成第53-55页
        2.1.3 规划层面的解析:自主协调的结构衍生第55-57页
        2.1.4 环境层面的解析:理想创新的环境优化第57-59页
    2.2 基于游牧思想的寒地校园设计理论的架构第59-63页
        2.2.1 校园的“游牧子”第59-60页
        2.2.2 校园的“块茎”第60-63页
        2.2.3 校园的“平滑空间”第63页
    2.3 基于游牧思想的寒地校园设计原则的提出第63-70页
        2.3.1 校园单体空间的“互联网+”平台化第63-66页
        2.3.2 校园规划结构的自下而上网格化第66-67页
        2.3.3 校园寒地环境的评价标准参数化第67-70页
    2.4 基于游牧思想的寒地校园设计体系的建立第70-88页
        2.4.1 寒地校园单体建筑基础原型第70-75页
        2.4.2 寒地校园的规划结构基础模式第75-81页
        2.4.3 寒地大学校园游牧思想“平滑空间”的基础生成第81-88页
    2.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3章 寒地大学校园“游牧子”的生成第89-141页
    3.1 单体建筑理论模型的设定第89-100页
        3.1.1 校园单体建筑“游牧子”的概念设定第89-92页
        3.1.2 寒地“游牧子”模型的提出第92-98页
        3.1.3 寒地控制因素的单体层面量化第98-100页
    3.2 单体建筑实践案例的验证第100-123页
        3.2.1 选取案例的范围界定第100-101页
        3.2.2 以往校园单体案例的解读第101-104页
        3.2.3 当今校园单体案例的解读第104-121页
        3.2.4 “游牧子”模型的类型归纳第121-123页
    3.3 单体建筑设计的策略第123-134页
        3.3.1 校园教学建筑的“互联网+”传媒化第123-125页
        3.3.2 校园科学研究建筑的虚拟现实化第125-128页
        3.3.3 校园公共建筑的逆中心化第128-131页
        3.3.4 校园生活建筑的社交化第131-132页
        3.3.5 校园体育建筑的全民化第132-134页
    3.4 单体建筑设计的建构第134-140页
        3.4.1 “游牧空间”的校园游牧子折叠第134-136页
        3.4.2 “现实空间”的校园游牧子展开第136-137页
        3.4.3 寒地大学校园建筑的“游牧思想”体系第137-140页
    3.5 本章小结第140-141页
第4章 寒地大学校园“块茎”的组织第141-191页
    4.1 整体规划理论模型的设定第141-148页
        4.1.1 校园整体规划“块茎”的概念设定第141-143页
        4.1.2 寒地“块茎”结构的提出第143-147页
        4.1.3 寒地控制因素的整体层面量化第147-148页
    4.2 整体规划实践案例的验证第148-178页
        4.2.1 选取案例的范围界定第148页
        4.2.2 校园整体案例的解读第148-171页
        4.2.3 “块茎”结构的验证第171-178页
    4.3 整体规划设计的演进第178-183页
        4.3.1 学术型大学结构的自组织化第180-181页
        4.3.2 研究型大学结构的层级化第181-182页
        4.3.3 创业、创新型大学结构的“超时空”化第182-183页
    4.4 整体规划设计的建构第183-190页
        4.4.1 大学校园块茎的策略选取第183-185页
        4.4.2 大学校园块茎的集群层级第185-187页
        4.4.3 大学校园规划块茎的体系第187-190页
    4.5 本章小结第190-191页
第5章 寒地大学校园“平滑空间”的创作第191-237页
    5.1 寒地大学校园“平滑空间”方案创作的理论模型设定第191-197页
        5.1.1 校园方案创作中“平滑空间”概念的设定第191-192页
        5.1.2 大学校园“平滑空间”设计的体系设计步骤第192-193页
        5.1.3 寒地大学校园“平滑空间”设计体系加载因素的界定第193-194页
        5.1.4 寒地大学校园“平滑空间”设计体系的逻辑框架的建立第194-197页
    5.2 寒地大学校园设计条件的转译第197-212页
        5.2.1 大学评价标准的量化转译第197-202页
        5.2.2 寒地环境因素的量化加载第202-207页
        5.2.3 “平滑空间”趋近性指数的概念表达第207-212页
    5.3 寒地大学校园“平滑空间”方案的设计方法第212-235页
        5.3.1 关于大学校园设计的三个回答第212-214页
        5.3.2 寒地大学校园单体设计第214-217页
        5.3.3 寒地大学校园组团设计第217-231页
        5.3.4 寒地大学校园整体环境设计第231-235页
    5.4 本章小结第235-237页
结论第237-238页
参考文献第238-25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257-259页
致谢第259-260页
个人简历第260页

论文共2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控制点和本构模型更新的混合试验方法及平台实现
下一篇:寒地文物建筑冻害的机理与防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