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二维点集配准方法及其在贴片机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7-3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7-24页
        1.1.1 点集配准的背景与意义第17-22页
        1.1.2 贴片机的背景与意义第22-24页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第24-31页
        1.2.1 点集配准技术的研究现状第24-30页
        1.2.2 贴片元件视觉定位的研究现状第30-31页
    1.3 目前研究中的主要问题第31-32页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第32-35页
第2章 含局部连接性约束的非刚性点集配准算法第35-56页
    2.1 引言第35-36页
    2.2 点集配准通用目标函数和PR-GLS算法介绍第36-40页
        2.2.1 点集配准问题的通用目标函数第36-37页
        2.2.2 PR-GLS算法介绍第37-40页
    2.3 含局部连接性约束的非刚性点集配准方法第40-47页
        2.3.1 局部连接性约束第40-43页
        2.3.2 含局部连接性约束的非刚性点集配准算法的求解第43-47页
    2.4 算法验证第47-54页
        2.4.1 合成点集的测试第47-51页
        2.4.2 实际手部图像的测试第51-53页
        2.4.3 SMT元件定位中的应用第53-54页
    2.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3章 基于误差的混合模型图像特征点配准算法第56-80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基于误差的混合模型图像特征点配准方法第56-59页
        3.2.1 一维配准误差的混合模型第57-58页
        3.2.2 基于混合模型的图像特征点配准第58-59页
    3.3 正确匹配点对配准误差分布形式第59-61页
        3.3.1 高斯分布第59-60页
        3.3.2 指数分布第60页
        3.3.3 拉普拉斯分布第60页
        3.3.4 瑞利分布第60-61页
    3.4 图像空间变换形式第61-68页
        3.4.1 刚性变换第61-64页
        3.4.2 仿射变换第64-66页
        3.4.3 非刚性变换第66-68页
    3.5 局部对应关系一致性第68-70页
        3.5.1 局部对应关系一致性定义第69页
        3.5.2 局部对应关系一致性的有效性分析第69-70页
    3.6 算法验证第70-79页
        3.6.1 刚性变换模型的测试第72-75页
        3.6.2 仿射变换模型的测试第75-77页
        3.6.3 非刚性变换模型的测试第77-78页
        3.6.4 改进方法的结果第78-79页
    3.7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4章 基于高斯L_2距离的鲁棒图像配准算法第80-100页
    4.1 引言第80-81页
    4.2 基于高斯L_2距离的配准代价函数第81-85页
        4.2.1 基于高斯L_2距离的配准第81-82页
        4.2.2 基于高斯L_2距离的代价函数的优点第82-85页
    4.3 基于高斯L_2距离的鲁棒图像配准算法第85-90页
        4.3.1 基于高斯L_2距离的鲁棒图像配准算法的数学推导第85-86页
        4.3.2 空间变换形式第86-89页
        4.3.3 与通用配准方法之间的关系第89-90页
    4.4 算法验证第90-99页
        4.4.1 遥感图像的测试第91-92页
        4.4.2 CMUhouse序列图像的测试第92-95页
        4.4.3 PCB图像配准中的应用第95-99页
    4.5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5章 基于角点的矩形引脚贴片元件定位方法第100-118页
    5.1 引言第100-102页
    5.2 预处理第102-104页
        5.2.1 离线预处理第102-103页
        5.2.2 在线预处理第103-104页
    5.3 矩形引脚贴片元件的粗定位第104-110页
        5.3.1 粗略的对应关系第105-108页
        5.3.2 正确的对应关系第108-110页
        5.3.3 元件的粗定位第110页
    5.4 矩形引脚贴片元件的精定位第110页
    5.5 实验验证第110-117页
        5.5.1 定位方法的可靠性第111-112页
        5.5.2 定位方法的准确度和重复精度第112-116页
        5.5.3 定位方法的执行时间第116-117页
    5.6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6章 基于焊球中心的球形引脚贴片元件定位和缺陷检测方法第118-127页
    6.1 引言第118-119页
    6.2 关键顶点第119-120页
    6.3 球形引脚贴片元件的粗定位第120页
    6.4 球形引脚贴片元件的精定位第120-121页
    6.5 缺陷检测和配准精度验证第121页
    6.6 实验验证第121-125页
        6.6.1 定位方法的精度和可靠性第121-123页
        6.6.2 定位方法的执行时间第123-124页
        6.6.3 缺陷检测和配准精度检查第124-125页
    6.7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总结与展望第127-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4页
附录A 本文涉及的一些定义第144-14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145-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个人简历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彩色眼底视网膜图像中相关目标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云数据中心绿色调度建模与算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