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石膏分解渣捕集二氧化碳矿化及过程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1.2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28页 |
| 2.1 CO_2捕集技术概述 | 第18-25页 |
| 2.1.1 燃烧前捕集技术 | 第18-19页 |
| 2.1.2 燃烧后捕集技术 | 第19-21页 |
| 2.1.3 钙基吸收剂捕集CO | 第21-25页 |
| 2.2 磷石膏概述 | 第25-27页 |
| 2.2.1 磷石膏资源化利用 | 第25-26页 |
| 2.2.2 磷石膏作钙基吸收剂的可行性 | 第26-27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实验内容 | 第28-37页 |
| 3.1 实验流程及路线 | 第28-29页 |
| 3.2 实验原料 | 第29-31页 |
| 3.3 实验设备 | 第31-33页 |
| 3.4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 3.4.1 热重分析实验 | 第33页 |
| 3.4.2 磷石膏热分解实验 | 第33页 |
| 3.4.3 二氧化碳捕集实验 | 第33-34页 |
| 3.5 分析表征方法 | 第34-35页 |
| 3.5.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4页 |
| 3.5.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 第34页 |
| 3.5.3 X射线电子能谱价态分析(XPS) | 第34-35页 |
| 3.5.4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SEM) | 第35页 |
| 3.6 FACTSAGE7.1模拟计算 | 第35-36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H_2S辅助磷石膏热分解过程分析 | 第37-54页 |
| 4.1 磷石膏与褐煤热分解过程分析 | 第37-45页 |
| 4.1.1 热力学计算 | 第38-40页 |
| 4.1.2 热重-差热(TG-DTA)分析 | 第40-42页 |
| 4.1.3 相图分析 | 第42-45页 |
| 4.2 硫化氢辅助磷石膏热分解过程分析 | 第45-52页 |
| 4.2.1 热力学计算 | 第46-48页 |
| 4.2.2 热重—差热(TG-DTA)分析 | 第48-52页 |
| 4.2.3 相图分析 | 第52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二氧化碳捕集过程分析 | 第54-75页 |
| 5.1 三相流化床反应原理 | 第54-58页 |
| 5.1.1 流化床反应机理 | 第55页 |
| 5.1.2 传质过程分析 | 第55-58页 |
| 5.2 反应热力学分析 | 第58-61页 |
| 5.3 相图分析 | 第61-62页 |
| 5.4 过程控制研究 | 第62-71页 |
| 5.4.1 反应温度对二氧化碳捕集的影响 | 第62-64页 |
| 5.4.2 压力对二氧化碳捕集的影响 | 第64-65页 |
| 5.4.3 反应液固比对二氧化碳捕集的影响 | 第65-68页 |
| 5.4.4 二氧化碳捕集动力学分析 | 第68-70页 |
| 5.4.5 捕集过程硫化氢气体分析 | 第70-71页 |
| 5.5 二氧化碳捕集实验结果分析 | 第71-74页 |
| 5.5.1 捕集产物XRD表征 | 第71-72页 |
| 5.5.2 SEM扫描电镜表征 | 第72-74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六章 钙、硫元素迁移转化过程分析 | 第75-84页 |
| 6.1 钙元素迁移转化过程分析 | 第75-77页 |
| 6.1.1 钙元素化合价态分析 | 第75-76页 |
| 6.1.2 钙元素迁移转化过程分析 | 第76-77页 |
| 6.2 硫元素迁移转化过程分析 | 第77-82页 |
| 6.2.1 硫元素化合价态分析 | 第78-80页 |
| 6.2.2 硫元素迁移转化过程分析 | 第80-82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4-87页 |
| 7.1 结论 | 第84-85页 |
| 7.2 建议 | 第85-86页 |
| 7.3 创新点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7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98页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98-99页 |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负责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