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缩略语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 1.1 蓝藻及蓝藻毒素 | 第14页 |
| 1.2 微囊藻毒素 | 第14-16页 |
| 1.2.1 MCs的结构 | 第15-16页 |
| 1.2.2 MCs的理化特性 | 第16页 |
| 1.3 MCs的毒性及其危害 | 第16-17页 |
| 1.4 MCs毒性机理 | 第17-22页 |
| 1.4.1 MCs的肝毒性及促肝癌作用 | 第17-19页 |
| 1.4.2 MCs的肾毒性 | 第19-20页 |
| 1.4.3 MCs的胚胎发育毒性 | 第20-21页 |
| 1.4.4 MCs的神经毒性 | 第21页 |
| 1.4.5 MCs的其他毒性 | 第21页 |
| 1.4.6 MCs的生物富集作用 | 第21-22页 |
| 1.5 免疫与炎症 | 第22-26页 |
| 1.5.1 免疫与免疫学 | 第22-23页 |
| 1.5.2 免疫毒理学 | 第23-24页 |
| 1.5.3 炎症反应 | 第24页 |
| 1.5.4 炎症与肿瘤 | 第24-25页 |
| 1.5.5 免疫评价与检测 | 第25-26页 |
| 1.6 鱼类免疫 | 第26-34页 |
| 1.6.1 鱼类的免疫组织及免疫器官 | 第26-28页 |
| 1.6.2 鱼类的免疫细胞 | 第28-29页 |
| 1.6.3 细胞因子 | 第29-31页 |
| 1.6.4 体液中的免疫物质 | 第31-32页 |
| 1.6.5 鱼类的固有性免疫 | 第32-33页 |
| 1.6.6 鱼类的获得性免疫 | 第33-34页 |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35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5-45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 2.1.1 实验动物 | 第35页 |
| 2.1.2 微囊藻毒素LR | 第35页 |
| 2.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 2.1.4 实验试剂 | 第36-37页 |
| 2.1.5 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37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37-45页 |
| 2.2.1 MC-LR对白鲢的急性毒性试验及其LD_(50)的计算 | 第37-38页 |
| 2.2.2 MC-LR对白鲢的急性染毒实验 | 第38页 |
| 2.2.3 白鲢血液和组织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38-39页 |
| 2.2.4 白鲢血液白细胞计数 | 第39页 |
| 2.2.5 白鲢肝脏系数的测定 | 第39页 |
| 2.2.6 白鲢血清酶活性的检测 | 第39-43页 |
| 2.2.7 白鲢血清炎性因子和抗体的检测 | 第43-44页 |
| 2.2.8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45-53页 |
| 3.1 MC-LR对白鲢LD_(50)测定结果 | 第45页 |
| 3.2 MC-LR对白鲢血清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 3.2.1 ALT | 第45-46页 |
| 3.2.2 AST | 第46-47页 |
| 3.3 MC-LR对白鲢肝脏指数的影响 | 第47页 |
| 3.4 MC-LR对白鲢血液白细胞数目的影响 | 第47-48页 |
| 3.5 MC-LR对白鲢固有性免疫的影响 | 第48-49页 |
| 3.5.1 MC-LR对白鲢血清补体C3含量的影响 | 第48页 |
| 3.5.2 MC-LR对白鲢血清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 3.6 MC-LR对白鲢获得性免疫的影响 | 第49-50页 |
| 3.6.1 MC-LR对白鲢血清IgM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 3.6.2 MC-LR对白鲢头肾IgM含量的影响 | 第50页 |
| 3.7 MC-LR对白鲢血清炎性因子含量的影响 | 第50-53页 |
| 3.7.1 TNF-α | 第50-51页 |
| 3.7.2 IL-1β | 第51页 |
| 3.7.3 IFN-γ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53-59页 |
| 4.1 MC-LR对白鲢的急性毒性及其LD_(50) | 第53页 |
| 4.2 MC-LR对白鲢血清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 4.3 MC-LR对白鲢肝脏指数的影响 | 第54页 |
| 4.4 MC-LR对白鲢血液白细胞数目的影响 | 第54-55页 |
| 4.5 MC-LR对白鲢固有性免疫系统的影响 | 第55页 |
| 4.6 MC-LR对白鲢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影响 | 第55-56页 |
| 4.7 MC-LR对白鲢血清炎性因子含量的影响 | 第56-59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 致谢 | 第71-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