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背景与目的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2.数据来源与方法 | 第12-28页 |
2.1 数据来源 | 第12-19页 |
2.1.1 抽样方法 | 第12-13页 |
2.1.2 抽样过程 | 第13-18页 |
2.1.3 样本量 | 第18-1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9-26页 |
2.2.1 基本概念 | 第19页 |
2.2.2 核算范围 | 第19-23页 |
2.2.3 核算口径 | 第23-24页 |
2.2.4 核算原则 | 第24页 |
2.2.5 核算维度 | 第24-26页 |
2.3 统计软件 | 第26页 |
2.4 质量控制 | 第26-27页 |
2.4.1 课题设计 | 第26页 |
2.4.2 现场调查 | 第26-27页 |
2.4.3 数据整理 | 第27页 |
2.5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3.研究结果 | 第28-63页 |
3.1 生殖健康现状及问题 | 第28-31页 |
3.1.1 妇幼健康状况 | 第28页 |
3.1.2 性传播疾病感染情况 | 第28-29页 |
3.1.3 常见妇女病患病情况 | 第29页 |
3.1.4 生殖健康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 | 第29-30页 |
3.1.5 生殖健康服务效率情况 | 第30页 |
3.1.6 青少年生殖健康状况 | 第30-31页 |
3.2 总体规模分析 | 第31-40页 |
3.2.1 总量情况 | 第31-33页 |
3.2.2 服务项目费用情况 | 第33-34页 |
3.2.3 服务功能配置分析 | 第34-36页 |
3.2.4 筹资来源分析 | 第36-39页 |
3.2.5 机构流向分析 | 第39-40页 |
3.3 治疗费用分析 | 第40-47页 |
3.3.1 性别分布 | 第40-41页 |
3.3.2 年龄分布 | 第41页 |
3.3.3 疾病分布 | 第41-43页 |
3.3.4 矩阵平衡分析 | 第43-47页 |
3.4 预防费用分析 | 第47-55页 |
3.4.1 总量情况 | 第47-49页 |
3.4.2 服务功能配置分析 | 第49-52页 |
3.4.3 筹资来源分析 | 第52-54页 |
3.4.4 机构流向分析 | 第54-55页 |
3.5 比较分析 | 第55-63页 |
3.5.1 不同类型医院的费用比较 | 第55-57页 |
3.5.2 不同级别医院的费用比较 | 第57-59页 |
3.5.3 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费用比较 | 第59-61页 |
3.5.4 公立医院与妇幼保健院的费用比较 | 第61-63页 |
4.讨论 | 第63-66页 |
4.1 生殖健康卫生费用总量不容小觑 | 第63页 |
4.2 筹资结构有待优化,家庭个人负担偏重 | 第63-65页 |
4.2.1 门诊治疗服务和20岁以下人群的个人负担偏重 | 第63-64页 |
4.2.2 泌尿生殖系统等疾病的费用偏高且个人负担偏重 | 第64页 |
4.2.3 疾病早期筛查与诊断项目的个人负担偏重 | 第64-65页 |
4.3 服务功能配置有待完善,“重医轻防”现象明显 | 第65页 |
4.4 预防服务的自筹比例偏高,“以医养防”问题严重 | 第65页 |
4.5 机构流向不尽合理,“健康守门人”作用亟需增强 | 第65-66页 |
4.6 民营医院的生殖健康服务量偏小,特色服务未充分开展 | 第66页 |
5.建议 | 第66-69页 |
5.1 完善医疗保障政策,降低家庭个人负担 | 第66-67页 |
5.2 完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保证生殖健康服务有效供给 | 第67页 |
5.3 加强重点生殖疾病防治,提高人群生殖健康水平 | 第67-68页 |
5.4 增强生殖健康服务能力,合理引导患者流向 | 第68页 |
5.5 明确民营医院的服务功能定位,积极开展特色服务 | 第68-69页 |
6.小结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页 |
6.2 研究特色 | 第69页 |
6.3 研究不足与拟解决的问题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综述 | 第76-87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