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

美国专业科学硕士培养体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1-15页
        (一)选题的背景第11-13页
        (二)研究的意义第13-15页
    二、文献综述第15-23页
        (一)主要概念辨析第15-18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8-23页
    三、研究的问题、内容和方法第23-25页
        (一)研究的问题第23页
        (二)研究的思路与内容第23-24页
        (三)研究的方法第24-25页
第二章 专业科学硕士学位项目的产生发展及目标定位第25-50页
    一、发展历史第25-26页
    二、发展现状第26-32页
        (一)规模和结构第26-30页
        (二)就业及评价第30-32页
    三、发展动因分析第32-40页
        (一)产生与发展的内因第33-37页
        (二)产生与发展的外因第37-39页
        (三)动因小结第39-40页
    四、培养目标第40-43页
        (一)提高受教育者自身能力和素质第41-42页
        (二)满足市场和企业需求第42-43页
    五、人才素质结构第43-49页
        (一)知识维度第45-46页
        (二)能力维度第46-48页
        (三)伦理维度第48-49页
    六、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专业科学硕士学位项目的培养体系分析第50-90页
    一、招生方式第50-52页
    二、课程设置第52-61页
        (一)课程目标第52-54页
        (二)课程设置第54-56页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第56-61页
    三、教学方式第61-63页
        (一)教学形式多元化,学生主动参与第62-63页
        (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线上线下对接第63页
    四、实践环节第63-71页
        (一)实践时间的安排及要求第65页
        (二)实践的内容及单位选择第65-66页
        (三)实践的过程与成果要求第66-68页
        (四)实践的监管机制第68-71页
    五、组织管理第71-79页
        (一)校外咨询委员会第75-76页
        (二)研究生指导委员会第76-77页
        (三)项目主管第77页
        (四)教师团队第77-78页
        (五)项目协调员第78-79页
    六、典型特征第79-89页
        (一)教育主体:大学、企业、政府多方协作,互利共赢第79-82页
        (二)培养环节: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独创“3-PBL”理念与模式第82-85页
        (三)学位内涵:科学硕士、博士、MBA学位的融合创新,独具特色第85-89页
    七、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四章 专业科学硕士学位项目的案例研究及创新经验第90-109页
    一、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微生物生物技术项目第90-95页
        (一)项目创建的背景第90-91页
        (二)项目的特征第91-93页
        (三)项目的实践创新特色第93-95页
    二、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生物技术项目第95-98页
        (一)项目的背景与亮点第95-96页
        (二)项目的实践创新特色第96-98页
    三、凯克研究生院MBS项目第98-104页
        (一)项目的创建与概况第98-100页
        (二)实践创新特色第100-104页
    四、案例小结第104-108页
        (一)构建以职业性为导向的培养体系第104-105页
        (二)建立“多方合作、互利共赢”的协同培养模式第105-106页
        (三)融入项目学习,重视体验式教育第106页
        (四)注重实践监管,构建多元评价方式第106-107页
        (五)改革内部管理体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第107-108页
    五、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五章 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启示第109-122页
    一、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第109-113页
        (一)主体诉求:未能有效统筹各方主体力量第109-110页
        (二)课程体系:学科化色彩较浓,实践要素形式化第110-112页
        (三)师资队伍:双导师制难以保证第112-113页
        (四)校企合作:管理混乱,尚未形成利益共享机制第113页
    二、启示与借鉴第113-121页
        (一)主体诉求:关注改革主体,尊重多元诉求第114-117页
        (二)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深化培养过程改革第117-119页
        (三)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术”“实践”互补第119-120页
        (四)校企合作:构建共享服务体系,激发校企合作网络效应第120-121页
    三、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结论第122-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4-135页
致谢第135-136页
附件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能力建设现状与提升策略--以H大学为例
下一篇:网络社会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机制--基于三种类型高校的实证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