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Ⅱ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碱土金属(ⅡA族)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

热化学储能体系Ca(OH)2/CaO+H2O的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热化学储能简介第13-14页
    1.3 太阳能热化学储能系统第14-16页
        1.3.1 太阳能热化学储能系统概述第14-15页
        1.3.2 太阳能热化学储能反应器第15-16页
    1.4 热化学储能材料第16-28页
        1.4.1 氨基热化学储能第17-19页
        1.4.2 氢氧化物系统第19-21页
        1.4.3 金属氢化物系统第21-22页
        1.4.4 碳酸盐分解反应第22-23页
        1.4.5 甲烷重整化学储热系统第23-24页
        1.4.6 金属氧化物分解反应第24-26页
        1.4.7 水合盐分解反应第26-27页
        1.4.8 热化学储能系统小结第27-28页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8-30页
        1.5.1 研究目的第28-29页
        1.5.2 主要研究工作第29-30页
第二章 Ca(OH)_2/CaO热化学蓄热实验装置及方法第30-35页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30页
    2.2 实验装置第30-32页
    2.3 实验方法第32-34页
        2.3.1 Ca(OH)_2/CaO化学平衡第32-33页
        2.3.2 脱水/水化循环过程第33页
        2.3.3 储能系统性能评价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5-49页
    3.1 脱水过程第35-37页
        3.1.1 脱水过程中反应物的温度及摩尔反应分数变化第35-36页
        3.1.2 循环脱水过程中反应物的摩尔反应分数变化第36-37页
        3.1.3 不同脱水温度对分解反应活性的影响第37页
    3.2 水化过程第37-39页
        3.2.1 水化反应中反应物的温度变化第37-38页
        3.2.2 水化反应中反应物的摩尔反应分数变化第38-39页
    3.3 反应床的热输入性能第39-41页
        3.3.1 不同脱水温度下系统储热容量的变化第39-40页
        3.3.2 脱水 90min和 180min时的储热容量第40-41页
    3.4 反应床的热输出性能第41-44页
        3.4.1 反应床的总热输出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第41-42页
        3.4.2 水化 30 min和 90 min时的总热输出量第42-43页
        3.4.3 循环过程中系统平均热输出速率的变化第43-44页
    3.5 反应物的循环稳定性第44-45页
    3.6 Ca(OH)_2/CaO储热系统存在的问题第45-47页
    3.7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和计算理论第49-57页
    4.1 热分析方法简介第49页
    4.2 热分析动力学基础第49-50页
    4.3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第50-52页
        4.3.1 等温法第50页
        4.3.2 单重速率扫描不定温法第50-51页
        4.3.3 多重速率扫描不定温法第51-52页
    4.4 最概然机理函数的推断第52-56页
        4.4.1 Satava法第52-55页
        4.4.2 Malek法第55-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Ca(OH)_2热分解动力学试验第57-67页
    5.1 实验部分第57-58页
        5.1.1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57页
        5.1.2 热分析测试方法第57-58页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8-66页
        5.2.1 Ca(OH)_2热分解行为第58-61页
        5.2.2 Ca(OH)_2非等温分解动力学第61-63页
        5.2.3 最概然机理函数推断第63-65页
        5.2.4 动力学参数变化规律研究第65-66页
    5.3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结论与展望第67-71页
    1. 全文总结及结论第67-69页
    2. 本文创新点第69页
    3. 未来研究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附件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同步辐射技术研究涤纶工业丝的凝聚态结构与性能
下一篇:秦皮甲素/柚皮苷的全细胞催化酰化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