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论文--矿井大气论文--煤(岩石)与瓦斯突出的预防和处理论文

不同耦合系数及孔间距对煤层爆生裂隙扩展影响的试验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4-2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17页
        1.1.1 瓦斯概述及其对煤矿生产的危害性第15-16页
        1.1.2 煤矿瓦斯治理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深孔预裂爆破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7-22页
        1.2.1 煤岩爆破机理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2 煤岩爆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第19-22页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第23-26页
2 煤层深孔预裂爆破基本理论第26-38页
    2.1 概述第26页
    2.2 煤层深孔预裂爆破机理第26-33页
        2.2.1 炸药爆轰理论第26-27页
        2.2.2 炸药爆炸对煤岩的破坏作用第27页
        2.2.3 煤岩中炸药爆炸的荷载第27-28页
        2.2.4 爆炸应力波的作用第28-30页
        2.2.5 控制孔的作用机理第30-32页
        2.2.6 爆生气体作用下裂隙贯通条件第32-33页
    2.3 深孔预裂爆破破坏的范围第33-35页
        2.3.1 压缩粉碎区的生成半径第33-34页
        2.3.2 裂隙区的形成半径第34-35页
    2.4 爆炸相似理论第35-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8页
3 相似理论基础及相似材料配比试验第38-50页
    3.1 相似定理第38页
    3.2 相似模拟基本理论第38-43页
        3.2.1 相似模拟概念第38-39页
        3.2.2 相似判据第39-43页
    3.3 相似模型材料的选择第43-45页
        3.3.1 选用的材料应具有的性质第43-44页
        3.3.2 选用的材料可配比出的强度范围第44页
        3.3.3 相似材料成分和性质第44-45页
    3.4 相似模拟材料配比试验第45-48页
        3.4.1 配比材料强度计算第45页
        3.4.2 试件制作第45-46页
        3.4.3 对配比试件测试第46-47页
        3.4.4 试验结果分析第47-48页
    3.5 小结第48-50页
4 不同耦合系数及孔间距对裂隙扩展影响的相似试验第50-70页
    4.1 相似模拟试验目的及测试内容第50-51页
        4.1.1 试验目的第50页
        4.1.2 测试内容第50-51页
    4.2 原型煤层及顶底板岩层的性质第51页
    4.3 煤岩体模型材料配比方案第51页
    4.4 爆破相似模拟试验平台及参数第51-56页
        4.4.1 相似比参数确定第51-52页
        4.4.2 试验装置第52页
        4.4.3 相似材料用量的计算第52-53页
        4.4.4 外载荷的施加第53-54页
        4.4.5 相似模拟试验参数的测量第54-56页
    4.5 相似模拟试验的过程第56-61页
        4.5.1 监测点应变砖的制作第56页
        4.5.2 爆破试件的制作第56-58页
        4.5.3 装药量的计算与装药结构的确定第58-60页
        4.5.4 爆破试件装填与装药封孔第60-61页
    4.6 相似模拟试验的结果与分析第61-68页
        4.6.1 爆破试验结果分析第61-66页
        4.6.2 应变测试结果分析第66-68页
    4.7 本章小结第68-70页
5 不同耦合系数及孔间距对裂隙扩展影响的数值模拟第70-84页
    5.1 模拟所用软件第70页
    5.2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其参数第70-72页
    5.3 材料方程及其参数第72-73页
    5.4 计算条件与假设第73页
    5.5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第73-81页
        5.5.1 不同孔距的耦合装药模拟结果分析第74-76页
        5.5.2 不同孔距时不耦合装药系数为1.5的模拟结果分析第76-79页
        5.5.3 不同孔距时不耦合装药系数为2.0的模拟结果分析第79-81页
    5.6 本章小结第81-84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6.1 主要结论第84-85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致谢第90-92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3+、Sm3+单掺杂TiO2薄膜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
下一篇:超细粉末自动包装配重系统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