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5页 |
第2章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析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1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 第15页 |
2.1.2 财务分析 | 第15-16页 |
2.1.3 政府财务报告分析指标体系 | 第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16-17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7页 |
2.2.3 信号传递理论 | 第17-18页 |
2.2.4 综合财务分析理论 | 第18-19页 |
第3章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析框架构建 | 第19-23页 |
3.1 国际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经验借鉴 | 第19-20页 |
3.1.1 美国政府财务报告应用经验借鉴 | 第19页 |
3.1.2 英国政府财务报告应用经验借鉴 | 第19-20页 |
3.2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财务分析体系问题分析 | 第20-21页 |
3.2.1 未形成完整的财务报告分析框架 | 第20页 |
3.2.2 分析指标的选择不合理 | 第20-21页 |
3.2.3 难以科学获得评价政府财务的指标标准值 | 第21页 |
3.3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析框架构建 | 第21-23页 |
第4章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析指标选取 | 第23-30页 |
4.1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析指标选取原则 | 第23-24页 |
4.1.1 科学性原则 | 第23页 |
4.1.2 可行性原则 | 第23页 |
4.1.3 系统性原则 | 第23页 |
4.1.4 重要性原则 | 第23-24页 |
4.2 政府财务状况质量分析指标的选取 | 第24-27页 |
4.2.1 政府资产质量分析指标的选取 | 第24-26页 |
4.2.2 政府负债质量分析指标的选取 | 第26页 |
4.2.3 政府净资产质量分析指标的选取 | 第26-27页 |
4.3 政府财务运行质量分析指标的选取 | 第27-29页 |
4.3.1 政府收入质量分析指标的选取 | 第27页 |
4.3.2 政府费用质量分析指标的选取 | 第27-28页 |
4.3.3 政府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的差异性分析指标的选取 | 第28页 |
4.3.4 政府收入费用配比分析 | 第28-29页 |
4.4 政府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分析指标的选取 | 第29-30页 |
第5章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析指标体系各层次权重确定 | 第30-35页 |
5.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30-31页 |
5.1.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30页 |
5.1.2 层次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 第30-31页 |
5.2 准则层和次准则层权重的确定 | 第31-34页 |
5.2.1 准则层权重的确定 | 第31-32页 |
5.2.2 次准则层权重的确定 | 第32-34页 |
5.3 层次总排序 | 第34-35页 |
第6章 综合财务报告分析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 第35-41页 |
6.1 数据来源说明 | 第35-37页 |
6.2 指标的正向化 | 第37-38页 |
6.2.1 指标正向化方法简介 | 第37页 |
6.2.2 指标的正向化处理 | 第37-38页 |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第7章 构建综合财务报告分析指标体系建议 | 第41-42页 |
7.1 尽快制定分析指标的标准值 | 第41页 |
7.2 资产负债类指标与预算收支类指标结合使用 | 第41页 |
7.3 建立财务报告分析应用制度保障机制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有关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析指标体系层次权重的调查问卷 | 第45-5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