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高送转动因问题研究--以和邦生物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部分 案例介绍 | 第9-19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案例背景 | 第9-14页 |
1.2.1 上市公司实施“高送转”现状 | 第9-10页 |
1.2.2 化工行业介绍 | 第10-14页 |
1.3 案例基本情况 | 第14-19页 |
1.3.1 和邦生物基本情况 | 第14-17页 |
1.3.2 和邦生物三次“高送转”过程 | 第17-19页 |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 | 第19-53页 |
2.1 案例分析的目的、意义与基本思路 | 第19-22页 |
2.1.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2.1.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2.1.3 基本思路 | 第20-21页 |
2.1.4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2.2 案例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2-24页 |
2.2.2 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2.3 和邦生物高送转能力分析 | 第25-33页 |
2.3.1 宏观层面的分析 | 第25-27页 |
2.3.2 公司层面的分析 | 第27-33页 |
2.4 高送转预案的公告效应 | 第33-39页 |
2.4.1 第一次高送转预案公告效应 | 第34-35页 |
2.4.2 第二次高送转预案公告效应 | 第35-36页 |
2.4.3 第三次高送转预案公告效应 | 第36-39页 |
2.5 和邦生物“高送转”动因分析 | 第39-47页 |
2.5.1 减弱业绩预减公告对股价的冲击 | 第40-42页 |
2.5.2 缓解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平仓风险 | 第42-44页 |
2.5.3 防止股价跌破增发价 | 第44-46页 |
2.5.4 助力控股股东减持套现 | 第46-47页 |
2.6 建议 | 第47-52页 |
2.6.1 提高内部监督机构的有效性 | 第47-48页 |
2.6.2 完善公司的股权制衡机制 | 第48-49页 |
2.6.3 理性看待高送转提高自身财务分析能力 | 第49-50页 |
2.6.4 建立合理的“高送转”实施标准 | 第50-52页 |
2.7 结论与不足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