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能论文

超临界蓄热有机朗肯循环余能回收系统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能源危机第10-11页
    1.2 环境污染第11页
    1.3 国内外尾气余能回收技术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页
    1.4 课题的提出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2-16页
        1.4.1 课题的提出第12-13页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3-16页
第2章 超临界蓄热有机朗肯循环余能回收系统架构第16-20页
    2.1 方案的提出第16-17页
    2.2 关键技术途径第17-20页
第3章 超临界蓄热器设计第20-52页
    3.1 方案设计第20-28页
    3.2 蓄热部分设计第28-39页
        3.2.1 设计目标第28-29页
        3.2.2 设计流程第29-39页
        3.2.3 设计结果第39页
    3.3 温压调节箱设计第39-40页
    3.4 测控系统设计第40-48页
        3.4.1 硬件电路设计第41-46页
        3.4.2 软件系统设计第46-48页
    3.5 全焊接板式超临界蓄热器第48-50页
    3.6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4章 超临界蓄热器仿真研究第52-68页
    4.1 GT-POWER软件简介第52页
    4.2 超临界蓄热器模型搭建第52-53页
    4.3 设计结果及所建模型的可行性验证第53-55页
    4.4 仿真结果分析第55-66页
        4.4.1 模型输入变量及评价指标选择第55-57页
        4.4.2 工质种类和工质加注量对超临界蓄热器性能的影响第57-66页
    4.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5章 蓄热式复合增压系统仿真研究第68-78页
    5.1 蓄热式复合增压系统建模第68-69页
    5.2 仿真结果分析第69-75页
        5.2.1 有无废气涡轮旁通阀发动机性能的比较第69-71页
        5.2.2 旁通阀开度值的标定第71-72页
        5.2.3 辅助增压系统改善进气响应性的验证分析第72-75页
    5.3 本章小结第75-78页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第78-80页
    6.1 全文总结第78-79页
    6.2 工作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84-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连ICEC检测中心工程项目施工进度与成本控制均衡管理研究
下一篇:Nb掺杂MoSe2在铜锌锡硫硒薄膜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界面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