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3 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互通式立交几何技术指标安全性分析 | 第15-34页 |
| 2.1 匝道平面线形设计安全性分析 | 第15-20页 |
| 2.1.1 匝道平面线形设计安全性一般要求 | 第15-16页 |
| 2.1.2 匝道范围速度一致性与协调性分析 | 第16-20页 |
| 2.2 变速车道长度安全性分析 | 第20-25页 |
| 2.2.1 变速车道的定义 | 第20-21页 |
| 2.2.2 加速车道安全长度计算 | 第21-22页 |
| 2.2.3 减速车道安全长度计算 | 第22-24页 |
| 2.2.4 变速车道长度评价标准 | 第24-25页 |
| 2.3 视距验算及安全性分析 | 第25-28页 |
| 2.3.1 识别视距 | 第25页 |
| 2.3.2 入口匝道通视要求 | 第25页 |
| 2.3.3 匝道范围视距验算及安全性分析 | 第25-28页 |
| 2.4 匝道纵断面线形安全性分析 | 第28-29页 |
| 2.4.1 纵坡坡度 | 第28-29页 |
| 2.4.2 竖曲线最小半径及长度 | 第29页 |
| 2.5 匝道平纵线形组合安全性分析 | 第29-30页 |
| 2.6 匝道横断面设置安全性分析 | 第30-31页 |
| 2.7 匝道超高横坡设置安全性影响分析 | 第31-32页 |
| 2.7.1 超高取值 | 第31-32页 |
| 2.7.2 超高渐变率 | 第32页 |
| 2.7.3 合成坡度 | 第32页 |
| 2.8 互通立交匝道几何技术指标安全性评价步骤 | 第32-33页 |
| 2.9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相邻互通式立交间距的安全性分析 | 第34-41页 |
| 3.1 互通式立交最小安全间距的取值 | 第34页 |
| 3.2 小间距互通式立交的安全性分析 | 第34-39页 |
| 3.2.1 小间距互通式立交交织区的基本概念 | 第35-36页 |
| 3.2.2 交织长度和宽度 | 第36-37页 |
| 3.2.3 交织区内服务水平计算方法 | 第37-39页 |
| 3.3 相邻互通式立交间距的安全性评价步骤 | 第39-4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互通式立交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1-48页 |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1页 |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1-42页 |
| 4.3 指标量化 | 第42-44页 |
| 4.4 评价指标赋权 | 第44-47页 |
| 4.4.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4-45页 |
| 4.4.2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5-47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互通式立交安全性综合评价 | 第48-63页 |
| 5.1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48页 |
| 5.2 评价模型 | 第48-50页 |
| 5.3 工程实例 | 第50-62页 |
| 5.3.1 项目概况 | 第50-54页 |
| 5.3.2 项目安全性评价 | 第54-61页 |
| 5.3.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63页 |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附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