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从量到质”的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 | 第10页 |
1.1.2 “城市双修”在国家政策层面的提出 | 第10页 |
1.1.3 环境特色提升是小城镇发展重要目标 | 第10-11页 |
1.1.4 小城镇规划现状与转型需求不相匹配 | 第11页 |
1.1.5 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具备一定研究基础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2-14页 |
1.3.1 实证研究对象概况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第14-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2 内容框架 | 第15-17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30页 |
2.1 修复与修补的相关概念辨析及“城市生命体”研究简述 | 第17-19页 |
2.1.1 修复、再生、修补和织补概念的关联辨析 | 第17页 |
2.1.2 “城市生命体”相关研究简述 | 第17-19页 |
2.2 国内外生态修复内涵与实践研究 | 第19-21页 |
2.2.1 国外生态修复内涵与实践研究 | 第19-20页 |
2.2.2 国内生态修复内涵与实践研究 | 第20-21页 |
2.3 国内外城市修补内涵与实践研究 | 第21-25页 |
2.3.1 国外城市修补内涵与实践研究 | 第21-22页 |
2.3.2 国内城市修补内涵与实践研究 | 第22-25页 |
2.4 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的统筹研究 | 第25-27页 |
2.4.1 理论研究 | 第25-26页 |
2.4.2 实践研究 | 第26-27页 |
2.5 研究总结 | 第27-30页 |
3 小城镇生命体修复与修补规划理论探索 | 第30-40页 |
3.1 逻辑起点:小城镇作为动态发展的生命有机体而存在 | 第30-31页 |
3.1.1 认识论革新 | 第30-31页 |
3.1.2 价值观革新 | 第31页 |
3.1.3 方法论革新 | 第31页 |
3.2 修复与修补在小城镇生命体中的适宜性 | 第31-32页 |
3.3 小城镇生命体修复与修补的路径与方法 | 第32-40页 |
3.3.1 基于医学理论经验的小城镇生命体诊断模式 | 第32-36页 |
3.3.2 符合生命过程的修复与修补疗法 | 第36-40页 |
4 城市生命体视角下巍山镇修复与修补规划总体思路 | 第40-58页 |
4.1 生命发展历程及当下发展阶段研判 | 第40-41页 |
4.2 生命体组织损耗诊断 | 第41-47页 |
4.2.1 自然生态现状损耗 | 第41-44页 |
4.2.2 人文特色现状损耗 | 第44-47页 |
4.3 再生基础与机遇评估 | 第47-52页 |
4.3.1 内部优势资源 | 第47-50页 |
4.3.2 外部环境机遇 | 第50-52页 |
4.4 修复与修补的要素识别与总体布局 | 第52-58页 |
4.4.1 修复与修补要素识别 | 第52-55页 |
4.4.2 修复与修补总体用地布局方案 | 第55-58页 |
5 城市生命体视角下巍山镇自然生态修复策略 | 第58-78页 |
5.1 生态水系统修复设计 | 第58-71页 |
5.1.1 生态水系统总体设计 | 第58-59页 |
5.1.2 适应自然降雨过程的排水防涝设计 | 第59-66页 |
5.1.3 补水方案设计与水量控制 | 第66-68页 |
5.1.4 污染预防与处理 | 第68-71页 |
5.1.5 城镇给排水设施与雨水资源化利用 | 第71页 |
5.2 自然景观系统修复设计 | 第71-78页 |
5.2.1 绿地网络织补 | 第71-72页 |
5.2.2 巍山屏山景与周边用地提升 | 第72-73页 |
5.2.3 水景修复与周边用地提升 | 第73-75页 |
5.2.4 田景修复与镇村联动开发模式 | 第75-78页 |
6 城市生命体视角下巍山镇人文特色修补策略 | 第78-89页 |
6.1 损伤机体修补 | 第78-83页 |
6.1.1 疏通脉络——传统建筑群空间肌理和环境风貌织补 | 第78-81页 |
6.1.2 新陈代谢——传统建筑和历史场所的复原与更新 | 第81-83页 |
6.2 文化基因修补 | 第83-89页 |
6.2.1 遗传——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人文精神的重塑 | 第83-84页 |
6.2.2 变异——新文化的链接与新功能的植入 | 第84-89页 |
7 结语 | 第89-9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9-91页 |
7.2 创新点 | 第91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91-93页 |
附录 | 第93-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