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3-19页 |
1.2.1 裂隙岩体特性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裂隙岩体地下洞室开挖损伤数值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裂隙岩体地下洞室应力-渗流耦合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RBSM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21-32页 |
2.1 计算原理 | 第21-23页 |
2.2 本构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23-26页 |
2.2.1 本构方程 | 第23-25页 |
2.2.2 边界条件 | 第25-26页 |
2.3 界面破坏准则 | 第26-27页 |
2.4 均匀分布Voronoi图的随机生成 | 第27-30页 |
2.5 渐变式Voronoi网格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地下裂隙岩体的渗流分析 | 第32-43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岩体裂隙的几何参数和假设 | 第33-37页 |
3.2.1 裂隙位置 | 第33-34页 |
3.2.2 裂隙迹长 | 第34页 |
3.2.3 裂隙走向 | 第34-35页 |
3.2.4 裂隙开度 | 第35-36页 |
3.2.5 裂隙开度与迹长的关系 | 第36-37页 |
3.3 随机裂隙网络数值模拟 | 第37-38页 |
3.4 与真实裂隙场结果对比 | 第38-39页 |
3.5 裂隙网络稳定渗流分析 | 第39-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地下洞室开挖卸载围岩应力与变形分析 | 第43-58页 |
4.1 地下洞室围岩特性 | 第43-44页 |
4.2 洞室围岩开挖效应分析 | 第44-48页 |
4.2.1 初始应力状态 | 第44-45页 |
4.2.2 应力的重分布 | 第45页 |
4.2.3 围岩变形解析解计算 | 第45-48页 |
4.3 地下洞室开挖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 | 第48-56页 |
4.3.1 洞室开挖后的位移解析解与数值模拟对比 | 第48-52页 |
4.3.2 不同围压条件下的洞室开挖损伤演化 | 第52-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各向异性对裂隙岩体洞室破坏的影响 | 第58-85页 |
5.1 裂隙岩体的各向异性 | 第58-59页 |
5.1.1 强度各向异性 | 第58-59页 |
5.1.2 弹性各向异性 | 第59页 |
5.2 细观参数标定 | 第59-61页 |
5.3 裂隙岩体洞室数值模型构建 | 第61-66页 |
5.4 裂隙岩体洞室开挖演化的模拟 | 第66-82页 |
5.4.1 峰值强度条件下各向同性洞室开挖演化过程(算例1) | 第66-70页 |
5.4.2 残余强度条件下各向同性洞室开挖演化过程(算例2) | 第70-74页 |
5.4.3 强度各向异性条件下洞室开挖演化过程(算例3) | 第74-78页 |
5.4.4 强度和弹性各向异性条件下洞室开挖演化过程(算例4) | 第78-82页 |
5.5 网格依赖性 | 第82-8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6章 水力耦合作用下裂隙岩体洞室开挖损伤的研究 | 第85-100页 |
6.1 裂隙岩体洞室水力耦合模型的构建 | 第85-86页 |
6.2 无裂隙水力耦合洞室开挖破坏过程模拟 | 第86-87页 |
6.3 单裂隙洞室开挖破坏过程模拟 | 第87-92页 |
6.3.1 裂隙布置方式 | 第87-88页 |
6.3.2 单裂隙洞室开挖演化过程 | 第88-92页 |
6.4 多裂隙洞室开挖破坏过程模拟 | 第92-96页 |
6.4.1 裂隙布置方式 | 第92-93页 |
6.4.2 多裂隙洞室开挖演化过程 | 第93-96页 |
6.5 随机裂隙洞室开挖破坏过程模拟 | 第96-99页 |
6.5.1 裂隙布置方式 | 第96页 |
6.5.2 随机裂隙洞室开挖演化过程 | 第96-9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7.1 结论 | 第100-101页 |
7.2 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