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深松对土壤物理特性影响 | 第11-12页 |
1.2.2 深松对土壤化学特性影响 | 第12-14页 |
1.2.3 深松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影响 | 第14-15页 |
1.2.4 深松对作物产量影响 | 第15页 |
1.2.5 土壤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8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8-19页 |
2.2.1 供试材料 | 第18页 |
2.2.2 试验处理 | 第18-19页 |
2.3 样品的采集与指标测定方法 | 第19-22页 |
2.3.1 样品的采集 | 第19页 |
2.3.2 样品的测定 | 第19-21页 |
2.3.3 土地质量评价 | 第21-22页 |
2.4 试验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48页 |
3.1 不同深松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影响 | 第23-29页 |
3.1.1 不同深松方式对土壤紧实度影响 | 第23-24页 |
3.1.2 不同深松方式对土壤容重及孔隙度影响影响 | 第24-25页 |
3.1.3 不同深松方式对土壤三相比影响 | 第25-26页 |
3.1.4 不同深松方式对土壤水热影响 | 第26-28页 |
3.1.5 不同深松方式对土壤饱和含水量、饱和导水率影响 | 第28-29页 |
3.2 不同深松方式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 第29-36页 |
3.2.1 不同深松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 | 第29-31页 |
3.2.2 不同深松方式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影响 | 第31-32页 |
3.2.3 不同深松方式对土壤pH影响 | 第32-33页 |
3.2.4 不同深松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 | 第33-36页 |
3.3 不同深松方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36-39页 |
3.3.1 不同深松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影响 | 第36-37页 |
3.3.2 不同深松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 | 第37-39页 |
3.4 相关性分析 | 第39-43页 |
3.4.1 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理化特性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3.4.2 各处理细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RDA分析 | 第40-43页 |
3.5 不同深松方式对作物产量及籽粒品质影响 | 第43-45页 |
3.5.1 不同深松方式对玉米果穗形态指标影响 | 第43-44页 |
3.5.2 不同深松方式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 | 第44页 |
3.5.3 作物产量与土壤理化特性相关性分析 | 第44-45页 |
3.6 不同深松方式对土壤质量影响 | 第45-48页 |
3.6.1 数据标准化 | 第45页 |
3.6.2 最小数据集提取 | 第45-47页 |
3.6.3 土壤数量评价指数 | 第47-48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48-56页 |
4.1 讨论 | 第48-54页 |
4.1.1 深松对土壤物理特性影响 | 第48-50页 |
4.1.2 深松对土壤化学特性影响 | 第50-52页 |
4.1.3 深松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影响 | 第52-53页 |
4.1.4 深松对玉米产量影响 | 第53-54页 |
4.2 结论 | 第54-56页 |
4.2.1 土壤物理特性 | 第54页 |
4.2.2 土壤化学特性 | 第54-55页 |
4.2.3 土壤生物学特性 | 第55页 |
4.2.4 深松效益评价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