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1 国外关于警民关系的研究 | 第13-17页 |
1.3.2 国内关于警民关系的研究 | 第17-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概念厘清 | 第20-21页 |
1.5.1 警民关系的概述 | 第20页 |
1.5.2 警民关系的特性 | 第20-21页 |
1.6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1.6.1 公共关系理论 | 第21页 |
1.6.2 管理与沟通理论 | 第21-22页 |
1.6.3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新时期警民关系现状分析 | 第23-41页 |
2.1 我国警民关系的演变 | 第23-24页 |
2.1.1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警民关系 | 第23页 |
2.1.2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警民关系 | 第23页 |
2.1.3 改革开放到现在的警民关系 | 第23-24页 |
2.2 新时期警民关系的特征 | 第24-27页 |
2.2.1 新时期社会矛盾的特征 | 第24-25页 |
2.2.2 新时期执法公信力“污点效应”严重 | 第25-26页 |
2.2.3 警民期望互为“错位” | 第26页 |
2.2.4 当前江门市警民关系现状 | 第26-27页 |
2.3 新时期江门市警民关系分析 | 第27-41页 |
2.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第27-30页 |
2.3.2 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第30-34页 |
2.3.3 警民关系满意度总体评价 | 第34-39页 |
2.3.4 调查结果折射出警民关系和谐失衡的问题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新时期江门市警民关系和谐失衡的原因审视 | 第41-47页 |
3.1 主体因素 | 第41-44页 |
3.1.1 警察职能定位泛化 | 第41-42页 |
3.1.2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滞后 | 第42-43页 |
3.1.3 警察公共危机处理能力有待加强 | 第43-44页 |
3.2 客体因素 | 第44-45页 |
3.2.1 市民法制观念不足 | 第44页 |
3.2.2 市民对公安职能理解模糊与非理性需求 | 第44-45页 |
3.3 社会因素 | 第45-47页 |
3.3.1 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多元化 | 第45页 |
3.3.2 媒体传播监管力度不够 | 第45-46页 |
3.3.3 履行职责法律支撑不够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国内外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经验 | 第47-54页 |
4.1 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实践 | 第47-50页 |
4.1.1 新加坡警方的实践 | 第47-48页 |
4.1.2 美国警方的实践 | 第48页 |
4.1.3 我国香港地区警方的实践 | 第48-49页 |
4.1.4 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经验对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启示 | 第49-50页 |
4.2 我国内地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先进典型举例 | 第50-54页 |
4.2.1 枫桥群众警务模式的建立 | 第50页 |
4.2.2 湖州“警务广场”的尝试 | 第50-51页 |
4.2.3 台州“警民恳谈”的创新 | 第51-52页 |
4.2.4 国内地区先进经验对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启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新时期江门市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对策建议 | 第54-65页 |
5.1 应用新技术助力警民关系 | 第54-57页 |
5.1.1 用信息化为警民关系搭建科学平台 | 第54-56页 |
5.1.2 用智能化为警民关系构建提供智慧渠道 | 第56-57页 |
5.2 加强公安队伍自身建设 | 第57-61页 |
5.2.1 加强警务公开建设 | 第57-58页 |
5.2.2 优化社区警务建设 | 第58页 |
5.2.3 抓实公共关系建设 | 第58-59页 |
5.2.4 提升危机处理能力 | 第59-60页 |
5.2.5 规范警务工作范围 | 第60-61页 |
5.3 优化警民关系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 | 第61-65页 |
5.3.1 创建一个健康的媒体舆论环境 | 第61-62页 |
5.3.2 创造一个全民守法的公众环境 | 第62-63页 |
5.3.3 创造一个保障完善的法律环境 | 第63-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问卷调查 | 第68-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