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乡村:关于华北农村广场舞的传播网络与过程—事件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源起:网络社会的想象力 | 第10-12页 |
1.2 研究过程与内容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关于广场舞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关于社会变迁研究 | 第14-16页 |
1.3.3 关于生活方式研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乡村与广场舞 | 第17-30页 |
2.1 沙坡村:自然与人文概貌 | 第17-21页 |
2.2 广场舞:概念、历史及特点 | 第21-30页 |
2.2.1 舞蹈 | 第21-22页 |
2.2.2 广场舞:概念、历史与综述 | 第22-26页 |
2.2.3 乡村广场舞:构成与特点 | 第26-30页 |
第三章 网络及传播网络 | 第30-41页 |
3.1 网络及网络理论 | 第30-33页 |
3.1.1 文化之网 | 第30-31页 |
3.1.2 权力之网 | 第31页 |
3.1.3 社会之网 | 第31-33页 |
3.2 传播及传播网络 | 第33-37页 |
3.2.1 传播 | 第33-35页 |
3.2.2 传播网络 | 第35-36页 |
3.2.3 概念尺度 | 第36-37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7-41页 |
3.3.1 网络分析法 | 第38-39页 |
3.3.2 过程-事件分析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乡村网络结构变迁 | 第41-50页 |
4.1 节点:生产与生活 | 第41-46页 |
4.1.1 生产的去农业化 | 第41-42页 |
4.1.2 收入的提高与分化 | 第42-44页 |
4.1.3 妇女地位的平等化 | 第44-45页 |
4.1.4 生活方式的休闲化 | 第45-46页 |
4.2 关系:初级与次级关系 | 第46-50页 |
4.2.1 初级关系私人化 | 第47-49页 |
4.2.2 次级关系功利化 | 第49-50页 |
4.3 网络:整体到分散 | 第50页 |
第五章 沙坡村广场舞演进与网络分析 | 第50-84页 |
5.1 第一阶段:舞蹈下乡 | 第51-58页 |
5.1.1 过程:步步深入 | 第51-54页 |
5.1.2 机制:网络的节点与结构分析 | 第54-58页 |
5.2 第二阶段:舞队组建 | 第58-68页 |
5.2.1 发展:组队、比赛与矛盾 | 第58-66页 |
5.2.2 机制:网络的增长 | 第66-68页 |
5.3 第三阶段:广场建立 | 第68-74页 |
5.3.1 广场建立过程 | 第68-70页 |
5.3.2 机制:内外与新旧冲突 | 第70-74页 |
5.4 第四阶段:后广场时代 | 第74-84页 |
5.4.1 过程:分化与重组 | 第74-81页 |
5.4.2 机制:位置、中心性与小团体 | 第81-8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4-90页 |
6.1 作为文化传播的“多层网络互动模型” | 第85-87页 |
6.1.1“镶嵌”于网络中的“传播仪式观” | 第85页 |
6.1.2 多层网络互动模型及分析 | 第85-87页 |
6.2“生活方式时代”下的乡村自组织化 | 第87-90页 |
6.2.1“生活方式时代”意涵 | 第87-88页 |
6.2.2 非国家力量决定的自组织化倾向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附录一:常见广场舞舞蹈曲目 | 第96-98页 |
优盘A舞曲 | 第96页 |
优盘B舞曲 | 第96-98页 |
附录二:沙坡村广场舞整体网络问卷 | 第98-100页 |
附录三:配合文章的纪录片、微信公号介绍 | 第100-101页 |
纪录片一:《大老爷》 | 第100-101页 |
纪录片二:《二零一四年十月》 | 第101页 |
微信公号:LUDAYANG2015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