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3 现状分析 | 第14页 |
1.3 结构光三维测量关键技术 | 第14-16页 |
1.3.1 光平面标定技术 | 第14-15页 |
1.3.2 光条纹中心线检测技术 | 第15-16页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激光光条纹图像处理 | 第18-29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光条纹图像预处理 | 第18-22页 |
2.2.1 图像滤波 | 第18-20页 |
2.2.2 图像分割 | 第20-21页 |
2.2.3 边缘检测与灰度光条纹的提取 | 第21-22页 |
2.3 结构光光条纹中心线提取 | 第22-28页 |
2.3.1 基于Hessien矩阵的两步法提取直线光条纹中心线 | 第22-25页 |
2.3.2 改进的高斯拟合法提取激光光条纹中心线 | 第25-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结构光视觉测量系统标定 | 第29-49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摄像机标定 | 第29-34页 |
3.2.1 常用坐标系的变换 | 第29-30页 |
3.2.2 摄像机线性模型 | 第30-31页 |
3.2.3 摄像机畸变模型 | 第31-32页 |
3.2.4 求解摄像机结构参数 | 第32-34页 |
3.3 光平面标定 | 第34-40页 |
3.3.1 基于最小中值二乘拟合光条纹中心线 | 第35-36页 |
3.3.2 基于交比不变性求解标定点的世界坐标 | 第36-38页 |
3.3.3 靶标坐标系与世界坐标系的转换 | 第38-39页 |
3.3.4 求解光平面结构参数 | 第39-40页 |
3.4 回转中心标定 | 第40-43页 |
3.5 结构光视觉测量系统标定综合性实验 | 第43-48页 |
3.5.1 摄像机标定实验 | 第43-45页 |
3.5.2 光平面标定实验 | 第45-47页 |
3.5.3 回转中心标定实验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砂轮轮廓三维重建及曲面拟合 | 第49-61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砂轮轮廓三维重建 | 第49-51页 |
4.3 点云预处理 | 第51-53页 |
4.3.1 点云去噪 | 第51-52页 |
4.3.2 点云精简 | 第52-53页 |
4.4 砂轮轮廓点云曲率估算 | 第53-54页 |
4.5 曲面拟合 | 第54-60页 |
4.5.1 圆柱曲面拟合 | 第54-58页 |
4.5.2 圆锥曲面拟合 | 第58-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砂轮轮廓测量系统软硬件介绍及实验后处理 | 第61-73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砂轮轮廓测量系统总体框架 | 第61-62页 |
5.3 硬件系统结构 | 第62-64页 |
5.4 软件系统结构 | 第64-69页 |
5.4.1 输入输出模块 | 第65页 |
5.4.2 系统标定模块 | 第65-67页 |
5.4.3 图像处理模块 | 第67-68页 |
5.4.4 三维重建及参数计算模块 | 第68-69页 |
5.5 砂轮轮廓测量实验后处理 | 第69-72页 |
5.5.1 砂轮轮廓特征模型 | 第69-70页 |
5.5.2 轮廓参数评价 | 第70-71页 |
5.5.3 实验结果误差分析 | 第71-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