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论文--变流器论文--逆变器论文

基于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的无差拍控制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5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17页
    1.2 三电平逆变器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 逆变器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第20-23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三电平逆变器及电路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第25-36页
    2.1 三电平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及工作原理第25-27页
        2.1.1 三电平逆变器的工作原理第25-26页
        2.1.2 三电平逆变器开关状态的空间矢量第26页
        2.1.3 三电平逆变器开关级电路模型第26-27页
    2.2 逆变系统的连续数学模型第27-30页
        2.2.1 静止坐标系下系统的连续域模型第27-29页
        2.2.2 系统在两相旋转坐标系的连续模型第29-30页
    2.3 逆变系统在旋转坐标系下的离散数学模型第30-32页
        2.3.1 传统的状态矩阵法表示的离散模型第30-32页
        2.3.2 系统的复矢量离散化数学模型第32页
    2.4 考虑延时的系统离散化模型第32-35页
        2.4.1 单步延时下系统的离散化数学模型第32-33页
        2.4.2 任意延时下系统的离散化数学模型第33-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无差拍并网电流控制策略第36-45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传统的无差拍控制的实现第36-38页
    3.3 无差拍控制的性能分析第38-39页
    3.4 指令电流预测方法的改进第39-42页
    3.5 重复控制+无差拍控制第42-44页
    3.6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鲁棒性无差拍电流控制及其改进第45-57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鲁棒性无差拍控制的实现第45页
    4.3 鲁棒性无差拍电流控制的性能分析第45-49页
        4.3.1 鲁棒性无差拍电流控制的闭环性能分析第45-47页
        4.3.2 鲁棒性分析第47-49页
    4.4 参数自适应方法及其参数设计的改进第49-52页
    4.5 较低开关频率的改进自适应方法第52-56页
    4.6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三电平脉宽调制策略第57-68页
    5.1 引言第57页
    5.2 SPWM调制策略第57-59页
        5.2.1 同相载波SPWM调制第57-59页
        5.2.2 反向载波SPWM调制第59页
    5.3 SVPWM调制策略第59-62页
        5.3.1 SVPWM调制的矢量合成思想第59-61页
        5.3.2 SVPWM调制的载波实现第61-62页
    5.4 DPWM调制策略第62-66页
        5.4.1 DPWM调制的矢量合成思想第62-64页
        5.4.2 DPWM调制的载波实现第64-66页
    5.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六章 仿真与实验第68-85页
    6.1 仿真平台介绍第68-69页
    6.2 实验平台介绍第69-70页
    6.3 传统DBC仿真与实验第70-72页
        6.3.1 仿真分析第70-71页
        6.3.2 实验验证第71-72页
    6.4 鲁棒性无差拍控制仿真与实验第72-74页
        6.4.1 鲁棒性仿真分析第72-74页
        6.4.2 实验验证第74页
    6.5 自适应方法仿真与实验第74-82页
        6.5.1 自适应鲁棒无差拍控制仿真分析第74-78页
        6.5.2 改进的自适应鲁棒性无差拍控制仿真第78-80页
        6.5.3 自适应鲁棒无差拍控制的实验验证第80-82页
    6.6 调制策略相关仿真与实验第82-85页
        6.6.1 SVPWM与DPWMA的仿真分析第82-83页
        6.6.2 实验验证第83-85页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85-87页
    7.1 总结第85-86页
    7.2 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光伏系统直流故障电弧特征及识别方法研究
下一篇:分布式储能系统协调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