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融到共荣:社会治理审视下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良性互动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11-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研究述评 | 第16-19页 |
一、参与治理:热情的担当 | 第16-17页 |
二、社志合作:天然的同盟 | 第17-18页 |
三、良性互动:发展的方向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第19-25页 |
一、研究基础 | 第19-21页 |
二、资料来源 | 第21-2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23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六、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何以安身:三个个案的思考 | 第25-37页 |
第一节 青岛:在憧憬与现实中迷惘 | 第25-30页 |
一、生活重压:专业社工的紧缺与流失 | 第25-27页 |
二、美丽青岛:志愿服务与创业孵化的社工参与 | 第27-28页 |
三、乏力互动:难以为继的合作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合肥:从“社工姐姐”说开去 | 第30-33页 |
一、新闻背后:被忽视的社工故事 | 第30-31页 |
二、文明合肥:专业社工缺位志愿服务 | 第31-32页 |
三、蹒跚前行:互动与艰难推进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广州:“社志联动”中的幸福广州 | 第33-36页 |
一、回应需求:“社志联动”的广州发展 | 第33-35页 |
二、幸福广州:社会治理的广州方案 | 第35页 |
三、服务社会:幸福广州中的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何处立命:服务社会中融合的内容与困境 | 第37-46页 |
第一节 组织融合:政策导向下的无力 | 第37-39页 |
一、政府主导:压迫式参与 | 第37-38页 |
二、靠拢组织:背靠大树好乘凉 | 第38页 |
三、压迫与无力:互动合作的困境和危机 | 第38-39页 |
第二节 社会融合:土壤培育中的沙化 | 第39-41页 |
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发展 | 第39-40页 |
二、引导公众:同心同德谋未来 | 第40页 |
三、阻力与未来:道路漫长的培育 | 第40-41页 |
第三节 资金融合:资金合谋后的偏离 | 第41-43页 |
一、组织合谋:对第三方资金的需求 | 第41-42页 |
二、一家独大:资金的单向流动 | 第42页 |
三、剥夺与偏离:资金融合中的现实困境与危机 | 第42-43页 |
第四节 个体融合:价值传播中的误解 | 第43-44页 |
一、观念培育:共同的需求 | 第43-44页 |
二、相互依托:互补的成长 | 第44页 |
三、误解与脱节:真理的厘清与发展 | 第44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何为可能:探索共荣道路的建议与对策 | 第46-54页 |
第一节 政策变革:活跃政策氛围,推动政策发展 | 第46-48页 |
一、需求第一:深入实际制定、设计政策 | 第46-47页 |
二、务实为上:实事求是实施、落实政策 | 第47页 |
三、变革不止:永无止境规范、发展政策 | 第47-48页 |
第二节 环境优化:尊重专业价值,促进公民实践 | 第48-49页 |
一、思想保障:社会价值的重构与理论建设 | 第48页 |
二、舆论营造:社会氛围的渲染 | 第48页 |
三、公民养成:全面培育公民意识 | 第48-49页 |
第三节 资金支撑:活络资金渠道,摆正资金位置 | 第49-51页 |
一、生财有方:拓展资金来源 | 第49-50页 |
二、散财有道:明确资金走向 | 第50-51页 |
三、管财有章:规范资金监管 | 第51页 |
第四节 微观践行:倡导民生改善,担当共荣使命 | 第51-52页 |
一、发展民生:百姓看得见的利益 | 第51页 |
二、智力支持:高等学府的共识与自觉 | 第51-52页 |
三、创新治理:影响政策的实践 | 第52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第一节 推广:良性互动的展望 | 第54-55页 |
第二节 余论:本土化的再思考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一 访谈名单与提纲 | 第61-63页 |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学术成果和荣誉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