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热冲压成形工艺 | 第14-16页 |
1.3 热冲压成形用钢 | 第16-17页 |
1.4 热冲压成形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4.1 热成形用钢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 第17-18页 |
1.4.2 热成形用钢高温变形性能 | 第18-20页 |
1.4.3 热成形用钢成形极限 | 第20页 |
1.4.4 冷却速率对硼钢热成形过程影响 | 第20-21页 |
1.4.5 热成形过程界面换热系数 | 第21页 |
1.4.6 热成形过程数值 | 第21-22页 |
1.4.7 研究现状总结 | 第22-23页 |
1.5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23页 |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1页 |
2.2.1 总体技术路线 | 第26页 |
2.2.2 BR1500HS钢淬火热处理工艺 | 第26页 |
2.2.3 BR1500HS钢高温非等温拉伸试验工艺 | 第26-27页 |
2.2.4 热冲压成形数值模拟方法 | 第27-28页 |
2.2.5 热冲压成形试验 | 第28-29页 |
2.2.6 显微组织观察 | 第29-30页 |
2.2.7 力学性能测试 | 第30-31页 |
第三章 BR1500HS钢奥氏体化工艺的研究 | 第31-41页 |
3.1 BR1500HS钢淬火工艺 | 第31-32页 |
3.2 BR1500HS钢淬火后的微观组织 | 第32-34页 |
3.3 BR1500HS钢的奥氏体晶粒尺寸 | 第34-37页 |
3.4 BR1500HS钢的力学性能 | 第37-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BR1500HS钢高温非等温变形行为研究 | 第41-52页 |
4.1 试验方案 | 第41-42页 |
4.2 不同起始变形温度下BR1500HS钢的高温流变行为 | 第42-46页 |
4.3 不同应变速率下BR1500HS的高温流变行为 | 第46-49页 |
4.4 起始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加工硬化率的影响 | 第49-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V”型件的热冲压成形仿真模拟 | 第52-65页 |
5.1 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2-55页 |
5.1.1 热冲压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53-54页 |
5.1.2 材料模型 | 第54-55页 |
5.2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55-57页 |
5.2.1 热边界条件 | 第56页 |
5.2.2 热接触条件 | 第56-57页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7-64页 |
5.3.1 起始冲压温度对热冲压成形的影响 | 第58-61页 |
5.3.2 保压时间对热冲压成形的影响 | 第61-63页 |
5.3.3 热冲压成形过程中模具温度场的变化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BR1500HS钢的热冲压成形试验研究 | 第65-74页 |
6.1 试验设备及主要试验参数 | 第65-66页 |
6.1.1 试验零件及特征点的选取 | 第65页 |
6.1.2 热冲压试验加热装置及模具 | 第65-66页 |
6.1.3 热冲压试验主要工艺参数 | 第66页 |
6.2 零件减薄率的分析 | 第66-68页 |
6.3 热冲压与冷冲压成形性能分析 | 第68-69页 |
6.4 热冲压件组织与性能分析 | 第69-72页 |
6.4.1 热冲压件特征部位的力学性能 | 第69-71页 |
6.4.2 热冲压件特征部位的微观组织 | 第71-7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7.1 结论 | 第74-75页 |
7.2 创新点 | 第75页 |
7.3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