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形象学视域下的柏格理多维形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7-18页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7-13页 |
第二节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四节 形象学视域下的柏格理研究的预期价值 | 第15页 |
第五节 柏格理传教区域及活动概览 | 第15-18页 |
第一章 自我形象描述中的柏格理形象 | 第18-25页 |
第一节 勤奋的少年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榜样的追随者 | 第20-22页 |
第三节 牧师、教师、医师和救赎者 | 第22-25页 |
第二章 “他者”形象积淀中的柏格理形象 | 第25-48页 |
第一节 西方传教士眼中的柏格理形象 | 第25-28页 |
第二节 异国(中国)历史中的柏格理形象 | 第28-48页 |
一、石门坎苗族信徒眼中的柏格理形象 | 第29-34页 |
二、不信教者视域下的柏格理形象 | 第34-40页 |
三、官方视域下的柏格理形象 | 第40-48页 |
第三章 柏格理形象形成的学理省思 | 第48-58页 |
第一节 多维的柏格理形象 | 第48-52页 |
一、苗族信徒眼中的柏格理形象是完美的 | 第48-49页 |
二、非信徒眼中“套话”和“幻化”似的柏格理形象 | 第49-52页 |
三、官员眼中带政治色彩的柏格理形象 | 第52页 |
第二节 柏格理形象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原因 | 第52-54页 |
一、宗教因素 | 第52-53页 |
二、政治因素 | 第53页 |
三、文化因素 | 第53-54页 |
第三节 柏格理形象研究的当代意义 | 第54-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 | 第67-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