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城区线性文化空间系统构建策略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范围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1.3.3 研究范围 | 第17页 |
1.3.4 时间范围 | 第17-18页 |
1.3.5 创新点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论证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可行性论证 | 第19-20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2 城市线性文化空间系统理论研究 | 第22-32页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2-26页 |
2.1.1 相关概念理论综述 | 第22-24页 |
2.1.2 城市线性文化空间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2.2 线性文化空间的分类 | 第26-27页 |
2.3 线性文化空间的特征 | 第27-28页 |
2.3.1 形态特征 | 第27页 |
2.3.2.空间特征 | 第27-28页 |
2.4 线性文化空间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 第28-30页 |
2.4.1 从线性文化空间本身发展角度分析 | 第29页 |
2.4.2 从城市景观特色角度分析 | 第29页 |
2.4.3 从城市中的使用者的感受来看 | 第29-30页 |
2.5 线性文化空间系统的特点 | 第30页 |
2.5.1 综合性 | 第30页 |
2.5.2 整体性 | 第30页 |
2.5.3 连续性 | 第30页 |
2.6 小结 | 第30-32页 |
3 汉中城区线性文化空间选线研究 | 第32-48页 |
3.1 汉中城区线性文化空间的提出 | 第32-36页 |
3.1.1 汉中城区文化遗产的密集性 | 第32页 |
3.1.2 构建汉中城区线性文化空间系统 | 第32-33页 |
3.1.3 汉中城区线性文化空间的演进脉络 | 第33-36页 |
3.2 选线影响因素 | 第36-39页 |
3.2.1 自然生态要素 | 第36-37页 |
3.2.2 历史人文要素 | 第37-39页 |
3.3 汉中城区线性文化空间选择 | 第39-46页 |
3.3.1 汉中城区线性文化空间基础选线研究 | 第39-43页 |
3.3.2 汉中城区线性文化空间规划选线研究 | 第43-45页 |
3.3.3 汉中城区线性文化空间系统规划选线分析 | 第45-46页 |
3.4 小结 | 第46-48页 |
4 汉中城区线性文化空间特性分析 | 第48-58页 |
4.1 汉中城区历史空间格局 | 第48-49页 |
4.1.1 历史景点分布 | 第48页 |
4.1.2 城市空间格局特征与线性文化空间 | 第48-49页 |
4.2 汉中城区线性文化空间现状特性 | 第49-51页 |
4.2.1 文化特性 | 第49-50页 |
4.2.2 功能特性 | 第50页 |
4.2.3 分布特性 | 第50-51页 |
4.2.4 景观特性 | 第51页 |
4.3 汉中城区线性文化空间价值 | 第51-53页 |
4.3.1 历史实证价值 | 第51-52页 |
4.3.2 城市特色格局价值 | 第52页 |
4.3.3 城市功能发展 | 第52页 |
4.3.4 景观旅游价值 | 第52-53页 |
4.4 汉中城区线性文化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3-57页 |
4.4.1 线性文化空间文化信息湮灭 | 第53页 |
4.4.2 线性文化空间文化交融问题 | 第53-54页 |
4.4.3 线性文化空间价值显现不足 | 第54-55页 |
4.4.4 线性文化空间感知体验不足 | 第55页 |
4.4.5 线性文化空间系统连续性阻断 | 第55-56页 |
4.4.6 线性文化空间系统现有资源整合不够 | 第56-57页 |
4.5 小结 | 第57-58页 |
5 汉中城区线性文化空间的文脉再生 | 第58-74页 |
5.1 线性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58-60页 |
5.1.1 流动空间 | 第58页 |
5.1.2 衔接空间 | 第58-59页 |
5.1.3 停留空间 | 第59-60页 |
5.2 城区外围延伸线性文化空间 | 第60-62页 |
5.2.1 政策引导 | 第60-61页 |
5.2.2 措施引导 | 第61-62页 |
5.3 水系线性文化空间 | 第62-64页 |
5.3.1 重要文化遗产的恢复 | 第62页 |
5.3.2 结合绿地的文化空间保护 | 第62-63页 |
5.3.3 滨水绿色连接带的构建 | 第63页 |
5.3.4 游憩空间的营造 | 第63页 |
5.3.5 汉江文化空间的外延 | 第63-64页 |
5.4 城墙型线性文化空间 | 第64-66页 |
5.4.1 政策引导 | 第64页 |
5.4.2.措施引导 | 第64-66页 |
5.5 街道型线性文化空间 | 第66-68页 |
5.5.1 东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 | 第66-67页 |
5.5.2 西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 | 第67页 |
5.5.3 南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 | 第67-68页 |
5.5.4 西汉三遗址历史文化街区 | 第68页 |
5.5.5 其他传统街巷 | 第68页 |
5.6 绿地型线性文化空间 | 第68-70页 |
5.6.1.城市道路绿地 | 第68-69页 |
5.6.2.城市带状公园 | 第69-70页 |
5.7 景观轴线型线性文化空间 | 第70页 |
5.8 旅游线路型线性文化空间 | 第70-71页 |
5.9 小结——文化主导下的线性空间再生 | 第71-74页 |
6 汉中城区线性文化空间系统构建策略 | 第74-90页 |
6.1 线性文化空间系统结构模式选择 | 第74-76页 |
6.1.1 线状模式 | 第74-75页 |
6.1.2 环状模式 | 第75页 |
6.1.3 网络模式 | 第75-76页 |
6.2 线性文化空间系统构建方法 | 第76-79页 |
6.2.1 网络布局法 | 第76-77页 |
6.2.2 环境融合法 | 第77-78页 |
6.2.3 符号记忆法 | 第78-79页 |
6.3 线性文化空间系统构建策略 | 第79-82页 |
6.3.1 复苏线性文化空间的文化信息 | 第79-80页 |
6.3.2 丰富线性文化空间的功能多样性 | 第80页 |
6.3.3 提升线性文化空间的价值地位 | 第80-81页 |
6.3.4 完善线性文化空间的体验体系 | 第81-82页 |
6.4 汉中城区线性文化空间潜力层级划分 | 第82-86页 |
6.4.1 潜力层级确定原则 | 第82-83页 |
6.4.2 评价因子确定 | 第83-85页 |
6.4.3 汉中城区线性文化空间潜力层级划分 | 第85-86页 |
6.5 线性文化空间网络系统构建 | 第86-88页 |
6.6 线性文化空间系统构建影响分析 | 第88-89页 |
6.7 小结——网络结合的线性文化空间系统 | 第89-90页 |
7 研究结论 | 第90-9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90-91页 |
7.2 局限与不足 | 第91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0-104页 |
图录 | 第100-102页 |
表录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