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艺术论文--建筑风格、流派及作品评价论文

沈阳近代满铁附属地建筑样式与立面构成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2页
    1.2 研究现状及背景第12-13页
        1.2.1 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南满铁路枢纽——沈阳铁路附属地第13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页
        1.3.1 研究的目的第13页
        1.3.2 研究的意义第13页
    1.4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5 论文内容与框架第14-18页
        1.5.1 论文内容第14-16页
        1.5.2 研究框架第16-18页
第二章 沈阳近代满铁附属地建筑的形成与发展第18-38页
    2.1 满铁附属地形成的历史背景第18-19页
        2.1.1 满铁附属地的形成——时间纵轴第18页
        2.1.2 地域空间的枢纽——空间横轴第18-19页
    2.2 沈阳近代满铁附属地的发展第19-21页
        2.2.1 规划与构成第19-20页
        2.2.2 城市建筑的兴建第20-21页
    2.3 古典主义的复兴第21-28页
        2.3.1 古典样式的引入第21-22页
        2.3.2 日本近代建筑兴起第22-24页
        2.3.3 新古典主义的表达第24-28页
    2.4 古典复兴在思考中演进第28-33页
        2.4.1 日本“进化主义”第28页
        2.4.2 奉天“官厅式”第28-31页
        2.4.3 走向“国际式”第31-33页
    2.5 早期现代主义的发展第33-36页
        2.5.1 现代建筑设计的起点第33-34页
        2.5.2 由表现派到现代主义第34-36页
    2.6 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沈阳近代满铁附属地建筑样式研究第38-56页
    3.1 沈阳近代满铁附属地建筑构件样式特征第38-46页
        3.1.1 檐部的处理第38-40页
        3.1.2 柱式与墙面第40-42页
        3.1.3 门窗的形式第42-45页
        3.1.4 装饰的运用第45-46页
    3.2 沈阳近代满铁附属地建筑材料与色彩第46-47页
        3.2.1 立面色彩第46-47页
        3.2.2 结构材料第47页
    3.3 建筑立面组合方法的运用第47-52页
        3.3.1 “圆形剧场”的传承第47-50页
        3.3.2 “凯旋门”样式的引用第50-52页
    3.4 沈阳近代满铁附属地建筑样式的特点第52-54页
        3.4.1 建筑样式传承与发展第52-53页
        3.4.2 建筑构件样式多样化第53-54页
    3.5 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沈阳近代满铁附属地建筑立面构成手法研究第56-80页
    4.1 立面构成手法的发展第56-58页
    4.2 黄金分割比例第58-64页
        4.2.1 黄金分割的发现与发展第58-61页
        4.2.2 帕提农神庙与朝鲜银行奉天支店第61-63页
        4.2.3 黄金比例在其他建筑上的应用第63-64页
    4.3 文艺复兴时期比例观第64-71页
        4.3.1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比例理论的发展第64页
        4.3.2 以音乐为参考框架下的比例应用第64-67页
        4.3.3 建筑的水平与垂直划分第67-71页
    4.4 近代比例设计理论的应用第71-79页
        4.4.1 相似形重复率与换置率第71-73页
        4.4.2 柯布西耶与控制线第73-74页
        4.4.3 近代比例手法在满铁附属地建筑中的表现第74-79页
    4.5 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立面构成手法在沈阳满铁附属地历史建筑中的延续第80-94页
    5.1 扩建与更新中的立面构成手法第80-83页
        5.1.1 相似性手法第80-81页
        5.1.2 对比与统一第81-83页
    5.2 立面构成在沈阳站扩建中的运用第83-87页
        5.2.1 沈阳站的扩建第83-85页
        5.2.2 沈阳站西站房第85-87页
    5.3 通过立面构成手法评价历史建筑扩建与更新第87-92页
        5.3.1 历史建筑的扩建第87-90页
        5.3.2 新旧建筑的协调第90-91页
        5.3.3 群体建筑的延续第91-92页
    5.4 小结第92-94页
第六章 结论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8页
作者简介第98-100页
致谢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碳源碳汇分布的城市空间低碳布局优化研究--以泗水科技新城为例
下一篇:豫南地区初级中学被动式教学楼节能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