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源碳汇分布的城市空间低碳布局优化研究--以泗水科技新城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6-17页 |
1.1.1 国家战略背景 | 第16页 |
1.1.2 区域背景 | 第16页 |
1.1.3 研究区背景 | 第16-17页 |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第17-18页 |
1.2.1 相关概念论述 | 第17页 |
1.2.2 相关理论论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3 低碳空间布局的构建与优化方法 | 第21-22页 |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1.5.1 国外碳源碳汇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5.2 国内碳源碳汇研究发展 | 第25-28页 |
第二章 泗水科技新城碳源碳汇分析与估算 | 第28-52页 |
2.1 研究背景、范围和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28-31页 |
2.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8-29页 |
2.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9-30页 |
2.1.3 能源消耗碳量条件 | 第30页 |
2.1.4 绿地碳汇条件 | 第30-31页 |
2.2 碳源碳汇评估体系建立 | 第31-33页 |
2.2.1 评估体系要素 | 第31页 |
2.2.2 体系建立方法 | 第31-33页 |
2.3 城市能源消耗碳量分析估算 | 第33-43页 |
2.3.1 能源碳排放因子 | 第33-34页 |
2.3.2 能源消耗碳量估算方法 | 第34-36页 |
2.3.3 居住建筑消耗碳量 | 第36-37页 |
2.3.4 工业建筑消耗碳量 | 第37-38页 |
2.3.5 商服建筑消耗碳量 | 第38-39页 |
2.3.6 其他建筑消耗碳量 | 第39页 |
2.3.7 交通领域消耗碳量 | 第39-41页 |
2.3.8 人口消耗碳量 | 第41-42页 |
2.3.9 消耗碳量总结 | 第42-43页 |
2.4 城市实际排碳情况分析估算 | 第43-46页 |
2.4.1 实际排碳要素 | 第44页 |
2.4.2 供热排碳量 | 第44-45页 |
2.4.3 供电排碳量 | 第45页 |
2.4.4 供气排碳量 | 第45-46页 |
2.4.5 交通排碳量 | 第46页 |
2.5 城市碳汇吸收情况分析估算 | 第46-49页 |
2.5.1 林地碳汇 | 第47页 |
2.5.2 草地碳汇 | 第47页 |
2.5.3 耕地碳汇 | 第47页 |
2.5.4 湿地碳汇 | 第47-48页 |
2.5.5 整体碳汇情况分析 | 第48-49页 |
2.6 碳源碳汇情况对比分析 | 第49-51页 |
2.6.1 排碳方式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2.6.2 净碳量对比分析 | 第50-5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理想低碳空间布局模式与相关建议 | 第52-66页 |
3.1 城市碳平衡分布网络 | 第52-55页 |
3.1.1 碳平衡网络构成分析 | 第52页 |
3.1.2 低碳空间发展模式 | 第52-54页 |
3.1.3 研究区低碳空间布局 | 第54-55页 |
3.2 理想低碳空间布局模式 | 第55-59页 |
3.2.1 理想碳源空间布局模式 | 第56-57页 |
3.2.2 理想碳汇空间布局模式 | 第57-59页 |
3.3 低碳空间布局建议 | 第59-65页 |
3.3.1 不同尺度空间布局建议 | 第59-60页 |
3.3.2 碳源空间优化建议 | 第60-63页 |
3.3.3 碳汇空间优化建议 | 第63-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泗水科技新城碳源碳汇空间分析 | 第66-74页 |
4.1 城市总体碳源碳汇空间分布 | 第66-67页 |
4.2 城市功能空间碳源分布 | 第67-71页 |
4.2.1 居住空间 | 第68页 |
4.2.2 产业空间 | 第68-69页 |
4.2.3 商业办公空间 | 第69-70页 |
4.2.4 交通领域 | 第70-71页 |
4.3 城市植被碳吸收分布 | 第71-72页 |
4.3.1 林地 | 第71页 |
4.3.2 草地 | 第71-72页 |
4.3.3 湿地 | 第72页 |
4.4 碳源碳汇分布分析评价 | 第72-73页 |
4.4.1 碳源空间分析评价 | 第72页 |
4.4.2 碳汇空间分析评价 | 第72-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泗水科技新城空间布局优化与评价 | 第74-90页 |
5.1 “大分散,小聚集”模式碳源空间布局优化 | 第74-79页 |
5.1.1 主要碳源空间 | 第75-77页 |
5.1.2 次要碳源空间 | 第77-78页 |
5.1.3 一般碳源空间 | 第78-79页 |
5.2 “三源绿地”理论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 第79-82页 |
5.2.1 “氧源绿地”空间 | 第80页 |
5.2.2 “碳源绿地”空间 | 第80页 |
5.2.3 “近源绿地”空间 | 第80-82页 |
5.3 植被功能优化 | 第82-86页 |
5.3.1 氧源绿地植被功能 | 第83-84页 |
5.3.2 碳源绿地植被功能 | 第84页 |
5.3.3 近源绿地植被功能 | 第84-86页 |
5.4 低碳空间优化评价 | 第86-88页 |
5.4.1 城市整体低碳空间优化评价 | 第86页 |
5.4.2 碳源空间优化评价 | 第86-87页 |
5.4.3 碳汇空间优化评价 | 第87页 |
5.4.4 优化评价结果 | 第87-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0-9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0页 |
6.1.1 建立泗水科技新城碳源碳汇分析估算体系 | 第90页 |
6.1.2 构建城市碳源碳汇空间布局模式 | 第90页 |
6.1.3 总结低碳城市空间规划对策 | 第90页 |
6.2 后续研究与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附录 | 第98-100页 |
作者简介 | 第10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0-10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和研究工作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