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1 导论 | 第14-22页 |
| 1.1 地缘政治学相关概念与学科界定 | 第14-16页 |
| 1.1.1 地缘 | 第14页 |
| 1.1.2 地缘政治学 | 第14-16页 |
| 1.2 地缘政治学领域经典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 | 第16-18页 |
| 1.2.1 陆权论 | 第16-17页 |
| 1.2.2 边缘地带理论 | 第17-18页 |
| 1.2.3 海权论 | 第18页 |
| 1.2.4 空权论 | 第18页 |
|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8-22页 |
| 1.3.1 研究背景 | 第18-21页 |
| 1.3.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1-22页 |
| 2 中国和西欧的政治地理现实 | 第22-34页 |
| 2.1 西欧的政治地理现实 | 第22-28页 |
| 2.1.1 西欧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 第22-24页 |
| 2.1.2 西欧海洋性地缘战略辖区及其特征 | 第24-25页 |
| 2.1.3 西欧地缘政治战略地位及其影响 | 第25-28页 |
| 2.2 中国的政治地理现实 | 第28-31页 |
| 2.2.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 第28-29页 |
| 2.2.2 中国地缘政治战略地位及其影响 | 第29-31页 |
| 2.3 中国与西欧的政治地理现实的比较 | 第31-34页 |
| 3 中国与西欧地缘政治观的演进和比较 | 第34-60页 |
| 3.1 中国与西欧的文明传统之比较 | 第34-46页 |
| 3.1.1 西欧的文明传统 | 第34-39页 |
| 3.1.2 中国的文明传统 | 第39-41页 |
| 3.1.3 中国与西欧文明传统特征之对比 | 第41-46页 |
| 3.2 中国与西欧的民族地缘心理之比较 | 第46-53页 |
| 3.2.1 西欧的民族地缘心理 | 第47-50页 |
| 3.2.2 中国的民族境遇和民族地缘心理 | 第50-51页 |
| 3.2.3 中国与西欧民族地缘心理特征之对比 | 第51-53页 |
| 3.3 中国与西欧地缘政治观之比较 | 第53-60页 |
| 3.3.1 西欧的地缘政治观 | 第54-56页 |
| 3.3.2 中国的地缘政治观 | 第56-60页 |
| 4 两种文明的碰撞:中国与西欧关系发展的历史演变 | 第60-72页 |
| 4.1 1500年以前的中国与西欧关系 | 第60-62页 |
| 4.1.1 中国—西欧关系的萌芽 | 第60-61页 |
| 4.1.2 这一时期中国—西欧关系的特点 | 第61-62页 |
| 4.2 1500年——1949年间的中国与西欧关系 | 第62-66页 |
| 4.2.1 中国—西欧关系的发展 | 第62-65页 |
| 4.2.2 这一时期殖民体系在中国—西欧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 第65-66页 |
| 4.3 冷战时期中国与西欧的关系 | 第66-68页 |
| 4.3.1 中国—西欧关系的进步 | 第66-68页 |
| 4.3.2 这一时期中国—西欧关系的特点 | 第68页 |
| 4.4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与西欧的关系 | 第68-72页 |
| 4.4.1 中国—西欧关系的深化 | 第69-70页 |
| 4.4.2 经济在当今中国—西欧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 第70-72页 |
| 5 全球地缘政治结构中的中国和西欧 | 第72-88页 |
| 5.1 欧亚大陆三大地缘政治力量:中—俄—西欧 | 第72-76页 |
| 5.1.1 战后中俄双边关系的发展 | 第72-74页 |
| 5.1.2 中-俄-西欧地缘政治关系 | 第74-76页 |
| 5.2 中—西欧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 第76-81页 |
| 5.2.1 中美双边关系新走势 | 第76-79页 |
| 5.2.2 美国对中—西欧关系的影响 | 第79-80页 |
| 5.2.3 中—美—西欧三边关系 | 第80-81页 |
| 5.3 21 世纪中国与欧盟的地缘政治关系 | 第81-88页 |
| 5.3.1 欧盟的发展及现状 | 第81-83页 |
| 5.3.2 西欧在欧盟中的地位 | 第83-84页 |
| 5.3.3 新世纪中国与欧盟地缘政治关系 | 第84-88页 |
| 6 结语 | 第88-96页 |
| 6.1 全球地缘战略格局的变迁与世界秩序的重构 | 第88-91页 |
| 6.2 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政治战略 | 第91-92页 |
| 6.3 未来全球格局中的中国与西欧地缘政治关系预测 | 第92-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0-101页 |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