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室内颗粒态污染物及其输运规律的实验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居住建筑室内颗粒物的来源及危害 | 第15-16页 |
1.2.1 室内颗粒物的来源 | 第15-16页 |
1.2.2 颗粒物的危害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1.3.1 颗粒物的浓度及室内外的相关性 | 第17-18页 |
1.3.2 颗粒物的输运规律 | 第18-24页 |
1.3.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1.3.4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 第25-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第25-26页 |
第2章 颗粒物的输运理论 | 第26-38页 |
2.1 颗粒物的输运模型 | 第26-29页 |
2.1.1 自然通风输运模型 | 第26-27页 |
2.1.2 机械通风输运模型 | 第27-29页 |
2.2 模型中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6页 |
2.2.1 房间的通风量 | 第29-31页 |
2.2.2 颗粒物在缝隙中的穿透 | 第31-33页 |
2.2.3 颗粒物在室内的沉降 | 第33-36页 |
2.2.4 颗粒物的再悬浮 | 第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居住建筑室内颗粒物调查测试研究 | 第38-60页 |
3.1 室内颗粒物污染的问卷调查 | 第38-43页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38页 |
3.1.2 调查问卷分析 | 第38-43页 |
3.2 室内颗粒物污染的测试分析 | 第43-57页 |
3.2.1 测试住宅的选取 | 第43-44页 |
3.2.2 测试方案及测试仪器 | 第44-46页 |
3.2.3 室内外颗粒物的浓度 | 第46-50页 |
3.2.4 室内外颗粒物的浓度比 | 第50-52页 |
3.2.5 颗粒物的渗透系数 | 第52-56页 |
3.2.6 室内外颗粒物的相关性 | 第56-5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4章 室内颗粒物输运规律的实验分析 | 第60-80页 |
4.1 实验概况 | 第60-62页 |
4.1.1 实验对象 | 第60-61页 |
4.1.2 实验方案及仪器 | 第61-62页 |
4.1.3 实验步骤 | 第62页 |
4.2 实验数据处理 | 第62-64页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4-78页 |
4.3.1 换气次数对沉降率的影响 | 第64-69页 |
4.3.2 通风方式对沉降率的影响 | 第69-72页 |
4.3.3 热源对沉降率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4 颗粒物种类对沉降率的影响 | 第73-74页 |
4.3.5 颗粒物再悬浮规律 | 第74-76页 |
4.3.6 颗粒物穿透规律 | 第76-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5章 颗粒物的控制策略 | 第80-84页 |
5.1 主动控制 | 第80页 |
5.2 被动控制 | 第80-82页 |
5.2.1 被动控制方式 | 第80-81页 |
5.2.2 效果对比 | 第81-8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8页 |
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98-99页 |
附录 | 第99-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