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绪论 | 第11-21页 |
1.1 地下水资源现状 | 第11-13页 |
1.2 地下水中氨氮的污染 | 第13-14页 |
1.2.1 地下水中氨氮污染的来源 | 第13页 |
1.2.2 地下水中氨氮污染的危害 | 第13-14页 |
1.3 目前国内外饮用水标准中对氨氮的规定 | 第14页 |
1.4 地下水中氨氮的去除 | 第14-19页 |
1.4.1 生物法 | 第14-16页 |
1.4.2 物理法 | 第16-17页 |
1.4.3 化学法 | 第17-18页 |
1.4.4 催化氧化法 | 第18-19页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19-21页 |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9-20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 实验环境概况 | 第21-22页 |
2.1.1 实验环境 | 第21-22页 |
2.1.2 原水水质 | 第22页 |
2.2 实验系统及材料 | 第22-25页 |
2.2.1 实验系统 | 第22-24页 |
2.2.2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3 活性滤料的制备 | 第25-26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2.4.1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4.2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7页 |
2.4.3 实验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27-29页 |
3.水质条件对逆向流充氧强化活性氧化膜除氨氮效果的影响 | 第29-49页 |
3.1 自然条件与逆向流充氧时活性氧化膜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对比 | 第29-31页 |
3.1.1 自然条件下活性氧化膜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29-30页 |
3.1.2 逆向流充氧后活性氧化膜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30-31页 |
3.2 进水氨氮浓度的影响 | 第31-38页 |
3.2.1 不同进水氨氮浓度的变化 | 第31-33页 |
3.2.2 溶解氧浓度的变化 | 第33-38页 |
3.3 进水高浓度铁的影响 | 第38-44页 |
3.3.1 不同进水铁及氨氮浓度的变化 | 第38-42页 |
3.3.2 溶解氧浓度的变化 | 第42-44页 |
3.4 进水高浓度锰的影响 | 第44-48页 |
3.4.1 不同进水锰及氨氮浓度的变化 | 第44-47页 |
3.4.2 溶解氧浓度的变化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运行条件对逆向流充氧强化活性氧化膜除氨氮效果的影响 | 第49-68页 |
4.1 原水中充氧与逆向流充氧时活性氧化膜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对比 | 第49-50页 |
4.1.1 原水中充氧时活性氧化膜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49页 |
4.1.2 逆向流充氧时活性氧化膜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49-50页 |
4.2 滤速的影响 | 第50-54页 |
4.2.1 不同滤速时氨氮浓度的变化 | 第51-52页 |
4.2.2 不同滤速时溶解氧浓度的变化 | 第52-54页 |
4.3 充氧量的影响 | 第54-63页 |
4.3.1 不同充氧量时氨氮浓度的变化 | 第54-56页 |
4.3.2 不同充氧量时溶解氧浓度的变化 | 第56-62页 |
4.3.3 充氧量对滤柱沿程浊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 充氧位置的影响 | 第63-66页 |
4.4.1 不同充氧位置时氨氮浓度的变化 | 第63-65页 |
4.4.2 不同充氧位置时溶解氧浓度的变化 | 第65-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5.充氧前后活性氧化膜的微观表征分析 | 第68-74页 |
5.1 实验目的及方法 | 第68-69页 |
5.1.1 实验目的 | 第68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3页 |
5.2.1 充氧前后活性氧化膜微观形态表征 | 第69-71页 |
5.2.2 充氧前后活性氧化膜比表面积及孔性特征对比 | 第71-72页 |
5.2.3 充氧前后活性氧化膜元素组成分析 | 第72-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结论和建议 | 第74-77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建议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