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半导体技术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材料论文--化合物半导体论文

花状Bi2WO6微球与Bi2WO6-Fe2O3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3页
    1.1 引言第8页
    1.2 半导体多相光催化概述第8-14页
        1.2.1 半导体多相光催化技术的发展现状第8-9页
        1.2.2 半导体光催化的机理第9-10页
        1.2.3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存在的问题第10-11页
        1.2.4 可见光响应半导体的研究进展第11-13页
        1.2.5 纳米-微米层级结构研究进展第13-14页
    1.3 Bi_2WO_6半导体的研究进展第14-21页
        1.3.1 Bi_2WO_6半导体的结构特点第14-16页
        1.3.2 Bi_2WO_6半导体的制备方法研究第16-19页
        1.3.3 Bi_2WO_6半导体的修饰改性研究第19-21页
    1.4 理论计算与模拟在光催化研究中的应用第21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实验药品、仪器及方法第23-33页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第23-25页
        2.1.1 实验化学药品第23-24页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24-25页
    2.2 实验样品的制备第25-28页
        2.2.1 颗粒状Bi_2WO_6的制备第25-26页
        2.2.2 花状Bi_2WO_6微球的制备第26-27页
        2.2.3 Bi_2WO_6-Fe_2O_3复合物的制备第27-28页
    2.3 样品的形貌结构表征方法第28-30页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28-29页
        2.3.2 扫描电镜(SEM)分析第29页
        2.3.3 透射电镜(TEM)分析第29页
        2.3.4 比表面积及孔分布分析第29-30页
    2.4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表征第30-31页
        2.4.1 样品的吸收光谱波长测定第30页
        2.4.2 样品的可见光降解实验第30-31页
    2.5 理论计算方法第31-33页
        2.5.1 第一性原理计算第31页
        2.5.2 VASP程序包简介第31-32页
        2.5.3 计算模型及参数设置第32-33页
第三章 花状Bi_2WO_6微球的吸附性能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第33-51页
    3.1 引言第33-34页
    3.2 花状Bi_2WO_6微球的制备及形成机理研究第34-42页
        3.2.1 水热反应温度对Bi_2WO_6形貌的影响第34-36页
        3.2.2 水热反应时间对花状Bi_2WO_6微球形貌的影响第36-38页
        3.2.3 花状Bi_2WO_6微球的晶面取向分析第38-40页
        3.2.4 花状Bi_2WO_6微球的形成机理第40-42页
    3.3 花状Bi_2WO_6微球的可见光催化性能第42-48页
        3.3.1 花状Bi_2WO_6微球的吸附性能第42-45页
        3.3.2 花状Bi_2WO_6微球的可见光催化性能第45-47页
        3.3.3 花状Bi_2WO_6微球的循环性能第47-48页
    3.4 Bi_2WO_6表面活性位点理论模拟分析第48-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四章 α-Fe_2O_3负载花状Bi_2WO_6微球的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第51-61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溶剂热参数对 α-Fe_2O_3负载花状Bi_2WO_6微球形貌、结构的影响第51-55页
        4.2.1 溶剂热反应时间对 α-Fe_2O_3负载花状Bi_2WO_6微球形貌、结构的影响第52-53页
        4.2.2 Bi_2WO_6含量对 α-Fe_2O_3负载花状Bi_2WO_6微球形貌的影响第53-55页
    4.3 α-Fe_2O_3负载花状Bi_2WO_6微球的可见光催化性能第55-60页
        4.3.1 α-Fe_2O_3负载花状Bi_2WO_6微球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55-56页
        4.3.2 α-Fe_2O_3负载花状Bi_2WO_6微球的吸附性能第56-57页
        4.3.3 α-Fe_2O_3负载花状Bi_2WO_6微球的可见光催化性能第57-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61-63页
    5.1 全文结论第61-62页
    5.2 本工作创新点第62页
    5.3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1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i3N4)p及AlN对BN-SiO2基复合陶瓷的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限位下胶体液滴蒸发过程观察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