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金属-空气电池论文

基于过渡金属体系的锂空气电池正极催化剂的优化与设计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7-51页
    1.1 引言第17-20页
    1.2 锂空气电池简介第20-27页
        1.2.1 锂空气电池的发展历程第20-22页
        1.2.2 锂空气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第22-24页
        1.2.3 锂空气电池的基础反应机理第24-27页
    1.3 锂空气电池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7-31页
        1.3.1 金属锂负极的缺陷第28页
        1.3.2 有机电解液的损耗第28-29页
        1.3.3 空气正极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第29-31页
    1.4 锂空气电池正极催化剂方向研究进展第31-47页
        1.4.1 碳材料第32-37页
        1.4.2 贵金属及其合金第37-39页
        1.4.3 过渡金属氧化物第39-45页
        1.4.4 氧化还原介质第45-47页
    1.5 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47-51页
第2章 材料表征和性能测试方法第51-59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51-53页
        2.1.1 主要实验试剂第51-52页
        2.1.2 主要实验仪器第52-53页
    2.2 材料的结构和组成表征第53-56页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53页
        2.2.2 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和能谱技术(SEM和EDS)第53-54页
        2.2.3 透射电子显微技术(TEM)第54页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54-55页
        2.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55页
        2.2.6 拉曼光谱(Raman)第55-56页
        2.2.7 Brunauer-Emmett-Teller比表面积测试(BET)第56页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6-59页
        2.3.1 电极片制备和电池组装第56-57页
        2.3.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第57-59页
第3章 铜离子掺杂浓度对铜钴氧化物正极催化剂的性能影响研究第59-75页
    3.1 引言第59-61页
    3.2 实验部分第61-62页
        3.2.1 材料制备第61页
        3.2.2 材料表征第61-62页
        3.2.3 电池组装和测试第62页
        3.2.4 计算方法第62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62-73页
    3.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4章 氮掺杂石墨烯均匀负载Fe/Fe_3N/Fe_4N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锂空气电池性能研究第75-89页
    4.1 引言第75-76页
    4.2 实验部分第76-77页
        4.2.1 材料制备第76页
        4.2.2 材料表征第76-77页
        4.2.3 电池组装和测试第77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77-87页
    4.4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5章 Co_9S_8纳米片/三维碳网正极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第89-97页
    5.1 引言第89-90页
    5.2 实验部分第90页
        5.2.1 材料制备第90页
        5.2.2 材料表征第90页
        5.2.3 电池组装和测试第90页
    5.3 结果和讨论第90-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6章 rGO/Co/Co_3O_4三重结构的设计及其锂空气电池性能研究第97-105页
    6.1 引言第97-98页
    6.2 实验部分第98-99页
        6.2.1 材料制备第98页
        6.2.2 材料表征第98-99页
        6.2.3 电池组装和测试第99页
    6.3 结果和讨论第99-103页
    6.4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05-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3页
致谢第123-125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材料微结构研究
下一篇:棉花线粒体atp1基因RNA编辑与纤维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