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1.1 有机高分子水处理絮凝剂 | 第10-18页 |
1.1.1 有机高分絮凝剂的发展 | 第10-12页 |
1.1.1.1 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 第10-12页 |
1.1.1.2 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 第12页 |
1.1.2 淀粉的概述及应用性 | 第12-15页 |
1.1.2.1 淀粉的结构 | 第12-14页 |
1.1.2.2 淀粉的性质 | 第14-15页 |
1.1.2.3 淀粉的应用 | 第15页 |
1.1.3 改性淀粉絮凝剂 | 第15-18页 |
1.1.3.1 改性淀粉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1.3.2 改性淀粉絮凝剂的合成 | 第15-17页 |
1.1.3.3 改性淀粉絮凝剂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 无机高分子水处理絮凝剂 | 第18-24页 |
1.2.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历程 | 第18-19页 |
1.2.2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概述 | 第19-23页 |
1.2.2.1 不同种类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 第19-21页 |
1.2.2.2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合成方法的多样性 | 第21-22页 |
1.2.2.3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应用前景 | 第22-23页 |
1.2.3 聚合硫酸铝铁 | 第23-24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特色 | 第24-26页 |
1.3.1 选题意义 | 第24-2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5-26页 |
1.4 参考文献 | 第26-30页 |
第二章 阴离子型改性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应用 | 第30-55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8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2.2.1.1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2.2.1.2 仪器 | 第31-32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2-38页 |
2.2.2.1 阴离子型改性天然高分子聚合物的合成 | 第32-33页 |
2.2.2.2 聚合物特征参数的测定 | 第33-34页 |
2.2.2.3 聚合物合成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34-35页 |
2.2.2.4 聚合物的表征 | 第35页 |
2.2.2.5 金属离子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35页 |
2.2.2.6 金属离子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35-37页 |
2.2.2.7 絮凝剂对金属离子吸附能力的测定条件 | 第37页 |
2.2.2.8 絮凝剂对金属离子吸附能力的测定 | 第37-38页 |
2.2.2.9 絮凝剂对金属离子最佳吸附条件的确定 | 第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4页 |
2.3.1 不同合成工艺条件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38-41页 |
2.3.1.1 交联淀粉(CSt)与丙烯酰胺(AM)的质量配比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1.2 反应温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1.3 引发剂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2 聚合物表征 | 第41-44页 |
2.3.2.1 红外表征(FT-IR) | 第41-42页 |
2.3.2.2 形貌表征(FE-SEM) | 第42-43页 |
2.3.2.3 热失重表征(TGA) | 第43-44页 |
2.4 絮凝剂除重金属离子实验最佳条件参数的确定 | 第44-48页 |
2.4.1 絮凝剂用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2.4.2 金属离子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5页 |
2.4.3 pH值的影响 | 第45-46页 |
2.4.4 反应体系温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2.4.5 振荡时间的影响 | 第47-48页 |
2.5 絮凝剂对金属离子的吸附选择性 | 第48-49页 |
2.6 絮凝剂对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研究 | 第49-52页 |
2.6.1 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 | 第49-50页 |
2.6.2 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 第50-5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2.8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第三章 聚合硫酸铝铁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 | 第55-76页 |
3.1 引言 | 第55-5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6-61页 |
3.2.1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56-57页 |
3.2.1.1 试剂 | 第56页 |
3.2.1.2 仪器 | 第56-57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7-61页 |
3.2.2.1 聚合硫酸铝铁的合成 | 第57页 |
3.2.2.2 合成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57-58页 |
3.2.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第58页 |
3.2.2.4 亚甲基蓝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58页 |
3.2.2.5 亚甲基蓝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58-59页 |
3.2.2.6 聚合硫酸铝铁对亚甲基蓝色度去除的测定 | 第59页 |
3.2.2.7 金属离子溶液的配制及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59-60页 |
3.2.2.8 聚合硫酸铝铁对金属离子吸附能力的测定条件 | 第60页 |
3.2.2.9 聚合硫酸铝铁对金属离子吸附能力的测定 | 第60页 |
3.2.2.10 聚合硫酸铝铁对金属离子最佳吸附条件的确定 | 第60-6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3.3.1 合成工艺条件对聚合物产品性能的影响 | 第61-63页 |
3.3.1.1 Fe/Al摩尔比对聚合物产品性能的影响 | 第61页 |
3.3.1.2 反应温度对聚合物产品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3.3.1.3 OH~-/Fe摩尔比对聚合物产品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2 聚合硫酸铝铁的表征 | 第63-65页 |
3.3.2.1 红外表征(FT-IR) | 第63-64页 |
3.3.2.2 形貌表征(FE-SEM) | 第64-65页 |
3.3.2.3 XRD表征 | 第65页 |
3.4 聚合硫酸铝铁除重金属实验最佳条件参数的确定 | 第65-70页 |
3.4.1 聚合硫酸铝铁用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3.4.2 金属离子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66-67页 |
3.4.3 反应体系pH值的影响 | 第67-68页 |
3.4.4 反应体系温度的影响 | 第68-69页 |
3.4.5 振荡时间的影响 | 第69-70页 |
3.5 聚合硫酸铝铁对金属离子的吸附选择性 | 第70-71页 |
3.6 聚合硫酸铝铁对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研究 | 第71-74页 |
3.6.1 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 | 第71-72页 |
3.6.2 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 第72-7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3.8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76-78页 |
已发表或待发表的文章及专利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